聚焦青海湖旅游乱象:没有“人和”的景区何美之有

06.10.2014  12:03

    新华社西宁10月5日专电 题:聚焦青海湖旅游乱象:没有“人和”的景区何美之有

    (新华社记者 张曦)

    青海湖,这个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中国最美湖泊”,如今正陷入“私人景区林立”导致游客频频被宰以及环境污染的尴尬。专家表示,一句“监管不力”无法成为旅游乱象频发的替罪羊,旅游经济不仅需要自然资源优势,更要人与景区和谐发展。没有“人和”的景区,谈不上美的景致。

    “”你去看景 年收入最少8万元

    每到夏日旅游旺季,青海湖周边总会冒出数量庞大的私人旅游景点。当地居民往往只拿一面旗子站在路边,就能把不明情况的游客领向自家开设的“油菜花海”“沙雕城堡”“青海湖观景台”等“景点”。

    今年8月,第一次来青海旅游的令先生在距离青海湖正规景区——151景区五公里的地方被一个当地人用摩托车载进了一个通向湖边的通道。令先生缴纳了80元后看到,所谓的“青海湖奇观”不过是当地人养的几只羊和一片草地。在随后的路上,依旧不断有人挥动彩旗示意他进入其他景点。

    “初来的游客根本搞不清情况,被强行拉进通道就由不得自己了。对方要多少钱都得给,不给就不让走,其实景色根本没有什么不同。”“十一”期间从广州前来青海湖旅游的陈小姐说。

    据青海湖景区管理局旅游管理处负责人陈德辉介绍,这些“”你去看景的大多为当地居民。旺季的青海湖游客众多,仅一条非常不起眼的放牧通道也能带来8万多元的收入,一些大通道甚至会带来几十万元收入。

    “每年151景区会因此损失一半的客源,门票金额损失一亿元。黑景点宰客类投诉案件非常多,游客在私人景点产生的垃圾得不到处理,导致环境逐渐恶化。”陈德辉说。

    乱象之源:景区与居民关系“一刀切

    “一个圈或者一堵墙,将祖辈都生活在这里的当地人与他们再熟悉不过的景区分开,他们如果从景区中得不到任何收益时,就会产生利益驱动下的非法旅游行为。”青海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何梅青这样形容私人旅游景点乱象的根本原因。

    记者在青海湖采访时了解到,这里的居民大都是常年居住在此,看到151景区成立后门票收入不菲才开始私设景点。“不过这也要冒一定风险。“有时县上会突击检查,被查到了就要罚款甚至拘留。”青海湖倒淌河附近的一位居民说。

    陈德辉告诉记者,由于私设景点导致景区客源流失严重,青海湖管理局曾筹划修建6个门径,把整个青海湖流域圈起来实施统一门票出售制度,这样或许可以避免游客进入非法景点。但每年约10万环湖自行车爱好者从此就要被迫购买门票才能进行骑行。

    何梅青认为,景区居民不应被强行划入或划出,景区“一刀切”的做法将居民排除在外会引起居民更强烈的逐利心理,这种心理还多少包含不满甚至报复。一个成功的景区不应只有天然资源,还应包括有当地人参与或表演的人文资源,才能形成多元旅游体系。

    “我国的旅游产业很大程度还停留在门票经济上,而不是通过成熟的配套产业和良好的商业运作来实现盈利,即使门票经济收益很高,但周边居民也往往难以分得一杯羹,如果能把居民们纳入‘景区饭’的大锅中,景区外私人黑景点情况会得到很大程度遏制。”中投顾问文化产业研究员蔡灵说。

    破局关键在于“人和

    陈德辉告诉记者,青海湖管理局每年要拿出约10%的收入用于治理私人景点,并且尝试实施“乡村扶持计划”,旨在为环湖周边居民免费培训旅游、服务知识后服务于正规景区,但实施近两年来效果并不很理想。

    “其实居民与景区的敌对情绪在经历过长时间发酵后,反而相对容易缓解,此时应该尽快探寻一些新的共赢模式。”何梅青说。

    “首先,为保障游客利益不受侵害,景区还是有必要实施统一管理,但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结合当地实情,尤其在民族地区。其次,可以放开经营思路,将一部分特许经营权分发给当地居民,在景区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监督下实行自主经营。除了特许经营外,部分景点实施居民承包制、乡村旅游互助社等方式也可尝试进行,但景区应给予一些资金、技术支持。”何梅青说。

    蔡灵认为,在旅游业中可以适当降低门票的“地位”,倒逼黑景点“关门”。此外应加大多方式融资手段,筹备资金改善旅游配套产业,如餐饮、住宿、纪念品等,但在此过程中应优先考虑让当地人参与。

    “人是旅游经济中的主导因素,让人文景色与自然景色同样出色,才是发展旅游的正确道路。”何梅青说。(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