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瓦砾乡乌龙村“领跑”脱贫攻坚

17.01.2017  00:04

 

      家家种茶叶、打耳棒、种天麻、种魔芋、搞养殖,资源变成了资产、资金变成了股金、农民变成了股民……将于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的青川县瓦砾乡乌龙村,在省扶贫和移民局等相关部门的帮扶下,通过产业扶贫、文化扶贫、医疗扶贫、思想扶贫等一系列举措,正逐渐向外界展露出勃勃生机,成为脱贫攻坚道路上的“领跑者”……
      扶贫先扶志从思想上摆脱贫困束缚
      干净的院坝,敞亮的厨房,独立而洁净的卫生间……49岁的瓦砾乡乌龙村贫困户张平玉对现在这个变了样的家非常满意,“过去总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那些靠实干致富的经验却让我们真正服气,脱贫要有志气,干事要有士气,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脱贫致富。
      瓦砾乡脱贫攻坚工作启动以来,得到了省扶贫和移民局、市卫计委等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扶持与帮助。省扶贫移民局局长张谷先后多次带队前来实地调研和指导当地脱贫攻坚工作,让“从精准识别到精准实施”各环节工作落地落实。
      脱贫就得从认识和习惯上让贫困户彻底告别过去。为此,乌龙村脱贫攻坚工作做的一项事就是“一建、三改、两硬化”工程,帮助贫困户建沼气,改厕、改圈、改厨,硬化入户路和院坝。
      “那时我一家一家不停地去沟通、做工作,有几户人家,我跑了几十次都不愿意改。”市卫计委驻村第一书记王开宣说,扭转村民长期以来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后来通过两户贫困户代表的先行先试示范带动,尝到了甜头的村民积极性逐步提高起来。习惯改变了,大家对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也逐渐起来了。
      扶贫要扶智从模式创新上突破贫困
      “帮助群众换脑子,引导群众挣票子。”这是瓦砾乡推行“智力扶贫”工程最直接的目标。省扶贫和移民局、市卫计委等各驻村干部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围绕帮扶工作,找准切入点、着力点,借助“移动互联网+”,帮助老百姓把他们生产的农特产品不仅卖得好,而且卖得俏。
      近年来,瓦砾乡立足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确定了市场化开发,多元化投入,贫困户优先,股份制经营的产业发展思路。不断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资产、资金、土地入股三种模式,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按照“专合组织+集体经济+贫困农户”的模式,新建了茶叶、食用菌种植等专业合作社。把业主、集体、农户三者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既短期增收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又长期见效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他们还成功引进了青川县新旺竹荪专业合作社实施脱贫产业开发。新旺合作社与乌龙村采取“三资入股分红+按劳获酬强技”的方式,筹资注册青川乌龙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盘活了农村存量资产,实现了资源、技术、市场、资本的高效结合。
      “去年10月26日,我们合作社在乌龙村对入股的村民和贫困户进行了首次分红。”青川县新旺竹荪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述刚说,今后合作社的村民预计每年分红收入将达到7000多元,加上村民在合作社的务工收入,户均每年增加1万的收入不成问题。
      输血变造血从产业发展上谋求致富
      1月8日晚,乌龙村脱贫夜校第一期正式开课,村民踊跃参加。当天晚上,除了讲授脱贫攻坚的政策外,还讲了种养殖产业技术,村民积极性非常高。
      乡党委书记李倩介绍,农民夜校就是通过扶智的形式来培育群众自身的造血功能。利用晚上和农闲等时间开展培训,本着干啥学啥,缺啥补啥的原则,让贫困户坚定脱贫信心,掌握产业发展技能。
      42岁的瓦砾乡乌龙村贫困户杨基军家种植了4亩茶。“以前我这四亩茶,一年也就卖个2000多块钱,现在同样的四亩茶,今年就卖了1万元。”杨基军表示,收入的增加,得益于脱贫攻坚的启动。“村上驻村干部、合作社的技术人员给我们指导产业发展,培训技术,还帮我们除草、修枝等等,现在茶叶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也能卖得起价了。”目前,乌龙村大力发展茶叶和食用菌产业,产业园区也初具雏形,预计在明年上半年就可突显效益。
      目前,乌龙村已发展起核桃、茶叶、食用菌3种主导产业和土鸡、银杏、魔芋等6种辅助产业,形成了长中短结合,种养配套立体循环发展的格局。下一步,该乡还将在乌龙村等贫困村考虑发展“订单式”畜禽饲养产业,通过产销对接,订单养殖和销售,将瓦砾的土黑猪、土鸡等与有需求的企业和“城里人”实现对接,实现农民增收。“‘三资’入股结合‘3+6’产业结构,2017年整村脱贫的目标肯定能实现。”李倩说。

记者 刘保刚 徐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