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 青川县:贫困村第一书记 扶贫攻坚带头人

19.08.2015  11:38

(广元文明办) 今年7月,青川县10个驻特困村副乡(镇)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因出色完成3年扶贫攻坚任务,经过组织程序,提任为乡镇党委副书记。

  干部在基层锻炼、在基层选拔、在基层成长。在3年特困村扶贫攻坚工作中,一批年轻干部责任在肩拧紧发条,努力干事创业,成为扶贫攻坚的带头人。

   解开心结 干群合力

  大院回族乡花果村是一个回汉杂居的村子。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差,没有一个主导产业,群众增收十分困难。2012年4月,经过公开选拔,王国兴成为该乡副乡长、花果村第一书记。几天调研下来,王国兴敏感地发现,村“两委”班子不团结,老百姓对村干部认可度很低。

  “特困村转化快,全靠班子带。”在近一周时间里,王国兴挨家逐户走访村班子成员、“两代表一委员”及群众代表40多人,终于探明原因。原来,该村党支部书记李某连任多届,养成了拍脑瓜决策及“一言堂”习惯,在一些重要事项及工程项目上不民主、不公开,致使班子成员及群众意见大。现在开始搞特困村建设了,涉及的项目资金“大的吓人”,大家认为这是书记“发财”的机会,因此对扶贫工作并不十分热情。

  找准“病症”,王国兴进一步查明,发现李某除了账务不规范、不注重公开,并没有违纪行为。庚即,他组织召开了村支部会、群众代表大会,通报了相关情况,宣传了相关政策规定。渐渐地,干部的包袱卸了,群众的心结解了,干群关系变得和谐了。王国兴再接再厉,通过个别走访谈心、征求群众意见及召开“两委”班子会议,制定了“两委”班子议事规则、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16项制度机制,真正把制度规矩立起来、管理监督严起来、干事创业实起来。“干群齐了心,石头变黄金”。在以王国兴为第一书记的村支部坚强领导下,花果村党员干部群众以空前的热情投入扶贫攻坚浪潮。

  3年时间,花果村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1100多元增加到5600多元,从原来死气沉沉的“特困村”变身为活力迸发的“小康村”。

   铺平道路 致富奔康

  青溪镇石玉村村民李兴成的魔芋地里,成千上万的“伞盖”撑起一片硕大的绿荫。“我家共种了8亩多魔芋,估计除了一部分留作种子外,至少要赚4万多元。能有今天,多亏了冯书记。”李兴成说的“冯书记”就是青溪镇副镇长、石玉村第一书记冯国相。

  魔芋产业是一个“短平快”的特色产业。石玉村2012年发展100多亩魔芋,却由于种子质量问题、栽培技术缺乏及管护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欠收,老百姓的种植热情也消失殆尽。

  为了重树老百信发展魔芋产业信心,冯国相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首先和班子成员研究出台产业扶持政策,对自主采购种子的种植户每亩补助500元。他还登门拜访青川县自然资源开发公司董事长,请他帮助建立石玉村魔芋产业合作社,向社员提供优质魔芋种,并签订产销协议。冯国相还找到帮联该村的中央粮仓储备库广元直属库,为每户社员争取到2包魔芋种植专用肥。魔芋种进地了,冯国相又多次请来县农业局技术人员现场传授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2014年,石玉村魔芋产业合作社90多名社员每年发展魔芋300多亩,年均增收3万余元,石玉村成为全县产业发展示范村。

   无声行动 倡树新风

  绿树掩映房屋,花园装点庭院…… 红光乡小荊村处处洋溢魅力新村气息。“以前的小荆村,到处都是脏乱差。现在真是大变样了。”村民们感慨地说。

  2014年,红光乡副乡长、小荊村第一书记张欣发现,不少村民不注重环境卫生,东西乱扔、垃圾乱倒、衣物乱挂现。他主持召开村民代表会,引导大家改变陋习、树立新风。还通过推行“十二户联洁”、每周清洁检查公示、“环境之星”评选等办法进行整治。

  村里一户姓黄的村民联合其他几户人家无动于衷。他说:“环境干不干净是我自己的事,只要我习惯,用不着别人操心。”张欣和两名驻村干部几次劝说无效,干脆组成义务清扫队,隔三差五来一趟,帮他们清扫院坝、整理物件。黄姓村民这下坐不住了,主动找到张欣,央求他们再不要来替他们扫地了,并羞愧地说“都怪自己榆木脑袋不开窍。

  环境好了,文明建设要跟上,张欣根据各家各户孝老爱亲、自立自强、互帮互助等8方面情况,每年评选20户文明示范户进行表扬宣传。如今的小荊村充盈着感恩奋进、团结和谐气息,小荊村党支部连续3年被评为全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扶贫攻坚,基层大有可为。今年,青川县又选派87名年轻党员干部到87个省定贫困村及后进村任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