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凝心聚力打赢脱贫硬仗 全力以赴绘就致富蓝图

27.05.2017  19:28

 

   述说雅安:  

  2013年底通过精准识别,全市有建档立卡贫困村261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136户103768人,贫困发生率9.1%。 

  2016年是雅安市脱贫攻坚的首战之年,全市全面完成45个贫困村退出、1.1万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目标任务,全市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9.1%下降到1.6%,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2017年,雅安市将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聚焦“105个贫困村退出、9251名贫困人口脱贫”的年度减贫目标任务,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挂图作战、全力攻坚,坚定有力地把脱贫攻坚这件头等大事抓得更好更有成效。 

   成果展示: 

  村“摘帽”户脱贫 百姓走上致富路
 

  5月的雅安草长莺飞,生机勃勃。走进雨城区凤鸣乡顶峰村,2700多亩茶园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间,茶山大道两旁的紫薇含苞待放。在花、茶掩映之中,村民李红正忙着修建农家乐。“有政府的创业补贴和贴息贷款,我准备发展农家乐。”依靠发展种植养殖,去年已经脱贫的李红,对未来有着更长远的规划。 

  在名山区双河乡延源村、荥经县龙苍沟镇万年村、宝兴县灵关镇中坝村……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着,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群众都喜滋滋地说:“是党和政府的扶贫帮助,让生活越过越好。” 

  长期以来,雅安市始终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把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作为雅安当前和“十三五”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确定了“四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工作目标,打出了“3+13”政策组合拳,吹响了向贫困宣战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角,形成了集中力量推进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能过上今天的好生活,全靠党和政府帮助。”李作彬是名山区蒙阳镇蒙山村的贫困户,以往只能靠在外打零工维持一家的开销。 

  在政府和帮扶部门的帮助下,2014年,李作彬开始尝试养猪;2015年,李作彬家新修了沼气池;2016年,李作彬家成功脱贫。 

  如今,李作彬已经是蒙山村响当当的养猪大户,率先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自雅安市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像李作彬这样从贫困户一跃成为致富带头人的群众不少。 

  2016年以来,雅安市坚持目标引领,强化责任倒逼,紧紧锁定全年目标任务,严格对照贫困村退出标准、贫困户脱贫标准,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要求,加快推进脱贫项目建设,落地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雅安市注重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拓创新,不断探索丰富脱贫攻坚工作实践。 

  坚持把“灾后重建帮扶一批”作为灾后恢复重建新路子雅安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恢复重建与扶贫解困,使灾后重建的过程成为脱贫攻坚的过程。2014年以来,全市共有4万多人通过灾后重建帮扶而脱贫,占脱贫总人口的60%。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工作中,积极探索“绿而美、绿变金”生态发展特色扶贫道路。2016年,我市重点打造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11个,省级精品村寨11个,乡村旅游民宿达标户33个,培育发展乡村旅游合作社、协会5家,星级农家乐和乡村酒店79家,带动参与旅游的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元。 

   群众心声: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14日,走进名山区万古乡沙河村。这个位于雅安市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沿线的贫困村已于去年成功脱贫,昔日的贫困户发展起了新产业,守在家门口就能挣钱。 

  “这是政府帮助我改良的‘黄金茶’。”沙河村的贫困户罗一寿指着自己的茶园告诉记者,以前自家1亩多茶园里种植的绿茶因品种原因产值低,加上缺乏管理技术,一年下来仅有3000元的收入。 

  去年10月,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他将茶叶改良成了“黄金茶”。 

  “以前,1公斤绿茶大约卖12元到24元不等,而1公斤‘黄金茶’能卖1500元,种植‘黄金茶’能大大提高经济收入。”罗一寿算了一笔账,家里3000多株“黄金茶”茶苗全部由扶贫资金购买,并免费发放给他,3年后投产,至少能增加1万元的收入。 

  “没想到这些茶叶也能变成‘摇钱树’,茶山也能变成‘金山’,等挣到了钱,我就开一家茶家乐。”罗一寿告诉记者,沙河村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又紧邻红草坪万亩观光茶园,当地党委政府都在积极鼓励大家上档升级茶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守在家门口致富。 

  依托我市生态茶产业文化旅游经济走廊打造,沿线不少贫困村走上了茶旅融合发展的致富路,老百姓住上了新房子,发展了新产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正在向经济社会效益有效、高效转化,雅安的绿水青山正逐步变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