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为川带来三机遇

20.05.2014  12:11
核心提示:热闹的讨论中,一系列问题在不断撞击我们的内心:建设长江经济带,对四川来说意味着怎样的机遇?先行者的发展历程,对于后来者有怎样的启示?抓住机遇,该采取怎样的办法?一路上,我们在观察,在思考……   5月18日,西蓝天然气宜都长江“四合一”调峰站在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镇建成投产。该调峰站集船舶LNG(液化天然气)加气、车辆加气、充装、储气调峰4项功能于一体,是长江中上游第一座可用于船舶的加气站。新华社发(曹礼达 摄)

5月9日,前后历时近一月的“中国经济新支撑·2014黄金水道行”大型采访报道,完成了最后一站——上海站的采访,圆满结束。

这一天,外滩上的游客大都还是长袖外套,而成都满大街是短袖长裙。天府之国似乎比东方之珠提前一步跨入夏天。

热——是回到四川的第一感受,不仅来自大自然本身,也在本次报道行进过程中。4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此前三天,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

一前一后两次重要会议,让长江经济带一下子大热起来。股票市场上,“重庆港九”等多个长江经济带概念股连续出现涨停。

热闹的讨论中,一系列问题在不断撞击我们的内心:建设长江经济带,对四川来说意味着怎样的机遇?先行者的发展历程,对于后来者有怎样的启示?抓住机遇,该采取怎样的办法?一路上,我们在观察,在思考……

□四川日报记者 梁现瑞 李欣忆

开放格局生变带来“更高的四川”

4月23日上午,第一趟“汉新欧”铁路国际货运班列从武汉开出;那之前10多天,“渝新欧”首趟公共班列从重庆市团结村中心站顺利开出。两趟火车,一前一后,尽管出发的地点不同,但却指向一个共同的方向:西部,欧洲。目前国内至少有7个城市开通了“×新欧”货运专列,其中有5个城市在长江流域。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看来,这个场景的背后,隐含着时代的走向。从“向东看”到“向西看”,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已经悄然生变。

更深刻的含义在于,当前中国经济要转型,已经开始由“向外看”转向“向内看”,由主要依靠外需拉动,向外需内需共同拉动转变,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向东中西部协调共进转变。

中国经济向西看,省社科院研究员林凌认为,以往四川对外开放的重心在东向,相比之下,其余几个方向的力度较弱,这种态势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整个国家的宏观取向。

当前,两方面的情况都在改变。未来,伴随着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两带”牵手,向西开放的大门将彻底打开,地处两带“交汇处”的四川,对外开放的格局将完全改变,东部的产品可以沿着长江水道一路向西,然后从四川通往中亚和欧洲。

由此,四川就成为了东西部货物运输的一个中转站,从区位条件来说,由过去的向东开放的内陆一跃成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由后方到前沿,从内陆盆地到开放高地,带来更高的四川。“中转红利。”重庆市两江新区发展战略局副局长曹欢提到这个新名词,在她看来,宏观对外开放的格局发生了变化,必然在中西部催生一个新的增长极,对于地处两带交汇处的成渝地区,这意味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弓箭还在,但是箭头的方向调转了。”曹欢说。

坐享中转红利,不是一句空话。长江沿线,宜昌、岳阳、九江甚至南京,都是典型的案例,比如宜昌,因为三峡大坝的存在,过往船只要进行大小船互换,当地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发展转运贸易,这几年,GDP已经成功跨过2000亿元,成为湖北老二。

把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林凌认为,四川在西部地区产业基础最好、科技实力最雄厚,因而可以努力开拓国外市场,助力省内产业和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可以大力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同时按照向西开放的要求,发展日用品等中亚、南亚、东南亚国家需要的产业,并下大力气扶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基础设施提速 带来“更近的四川”

“每天一趟车,全程8小时。”4月22日,我们结束在湖北宜昌市的采访,准备坐火车前往下一站湖南省岳阳市,得到的消息让人沮丧。

几天后,从南京到上海,感受截然相反,差不多的距离,一个多小时就顺利抵达,中西部与东部在高铁建设上的差距,可见一斑。

放在四川,差距照样存在。去年春节期间,一条《复旦博士8张票倒7次车到家》的报道引起热烈反响:来自德阳的主人公为节约回家时间,共买了8张火车票,其中6张高铁或动车票集中在湖北以东,从湖北入川的车票则是普通车次。

这条新闻折射出四川在铁路建设上的滞后。到2013年底,四川铁路运营里程3514公里,路网密度居全国27位;人均拥有铁路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5%,东部的1/3。“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将加速。”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刘志彪认为,建设长江经济带,国家将加大对区域内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包括四川在内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发展环境。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认为,建设长江经济带不能只靠长江,应该建立包括铁路、公路、航空等在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彻底激活整个经济带。

学者们的判断正在落实。今年7月,沪汉蓉高速铁路将开通运行,届时成都到上海约14小时,比目前缩短至少6小时。叶青甚至建议,建设一条长江高铁,从上海经武汉直达成渝地区,不再绕合肥、南京,将通行时间进一步压缩到八个小时之内。

不只铁路,刘志彪认为,建设长江经济带,必须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水运、高速公路、航空等多项基础设施建设也给四川带来重大机遇——

水运来看,国家将继续贯彻“深下游、畅中游、延上游、通支流”的思路,不断提升长江航道的通行能力,在此背景下,从宜宾到攀枝花的航道,以及省内各大支流航道整治工程有望大大加速。

公路方面,国家已经计划以上海至成都、上海至重庆、上海至昆明、杭州至瑞丽4条横贯东西和15条连接南北的国家高速公路为重点,建成连通重点经济区、中心城市、主要港口和重要边境口岸的高速公路网络。以此为依托,目前,沪蓉高速上的部分断头路有望很快被打通,成都与周边各省市之间的链接将更加紧密。

民航方面,将加大城市航班密度,形成一个国际航空枢纽——上海,在西部有三个区域枢纽——成都、重庆、昆明的布局。

公铁水空,四箭齐发,一个“更近的四川”不久将雏形初现。

产业转移加快带来“更强的四川”

在武汉采访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前后脚”现象:上海通用“前脚”刚刚宣布落户武汉,当地神龙汽车“后脚”就和四川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首次在产能布局上走出武汉到成都建厂。这种前进后出的态势,生动折射出制造业从东向西、梯度转移的时代图景。

叶青认为,伴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建设,这样的态势还将继续。在日常的研究中,他还注意到,最近两年,长三角地区的老板们正在纷纷拆掉厂房,建设写字楼,从标准化的厂房到高耸的楼房,他看到的是,一个地区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型态势。

上海的迹象就更突出。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截至目前,已经有上万家企业在区内注册成立,和以往不同的是,这些企业主要是高端服务业,而绝少有制造业。

华东师大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长乐认为,大量服务业企业进入上海自贸区,会提升企业在上海发展的商务成本,其中包括土地、水电、人力等方面,继而大幅增加制造业在上海生存发展的压力,倒逼制造业向外转移,造成“溢出效应”。

由此,徐长乐判定,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将加快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制造业转移的速度,由此为包括四川在内的中西部地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刘志彪认为,尤其是成都、重庆这样的地区,前期已经具备了不错的产业基础,比如汽车、电子信息等方面,建设长江经济带,无疑对于当地产业发展是一次巨大的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将有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一个“更强的四川”。

也有挑战。记者在采访南京市规划局时得知,今年2月,南京市决定,十年内,南京将搬迁关停四大重工业片区的所有工业企业,在这些区域同步推进产业调整和城市化整体改造。

这批化工企业该往何处去?刘志彪担心的是,如果中西部地区,把长江黄金水道单纯视作一种低成本的运输通道,由此来发展重化工产业,那对于长江经济带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调查显示,长江沿线,目前集中了大约两万家化工企业,生态隐患突出。

避免把“黄金水道”变成“黄金下水道”,刘志彪认为,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的是要保护生态环境,中西部地区尤其要重视这个问题,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要做好产业选择,重点选取高端制造加工业和旅游业。

已经有多个城市都坚决对污染转移说“不”。“我们招商有‘六不谈’,首当其冲的就是‘环保不达标不谈’。”岳阳城陵矶新港党工委副书记王文华说,岳阳是座可以深呼吸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宁缺毋滥”,一旦跟环境资源有冲突,坚决叫停。

这样的标准应该成为长江沿线城市的共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