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电商“元年”的思考

02.01.2014  16:25
核心提示:2013年,被业界称为钢铁电商的元年。2月份,上海钢银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以下简称钢银)上线运营;5月底,上海钢铁交易中心挂   2013年,被业界称为钢铁电商的“元年”。2月份,上海钢银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以下简称钢银)上线运营;5月底,上海钢铁交易中心挂牌成立。到2013年年底,这两家平台的日交易量都超过了1万吨。当前,正在建设的钢铁电商平台多达几十家。钢铁电商在短短的时间内蓬勃发展,成为2013年钢铁业界的一道风景。
正如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所说的:“钢铁电子商务的时代到了!”
机遇:市场危机催生电商生长
2000年前后,国内一些从事钢铁资源搜索的网站曾经迅速发展。2007年~2008年,部分钢铁企业开始试水通过互联网销售产品,但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少企业已经成为“先烈”,存活下来的也经历了转型和蜕变。原因很简单,在钢铁供不应求的时代,电商对于钢铁企业而言更多体现的是装饰意义。
“2005年,我们就想从事现货电子商务交易,还搭建了一个现货电商平台,但是交易规模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因为传统贸易领域钢材明显供不应求,钢厂的资源线下销售还不够卖,很难进入到平台上来。”上海斯迪尔电子交易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斯迪尔)副总经理孙皓说。
成立于2000年的宝钢东方钢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钢铁)是业内最早的电子商务公司,起初是作为第二方平台为宝钢的销售和采购提供服务。钢铁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时,钢铁企业对电商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东方钢铁副总经理黄云飞对比的感受非常直接:“2013年来了很多钢厂,大家都在思考怎么改善自己的流通形态。钢厂认为电商是一根‘救命稻草’,如果不搞电子商务,将来就无商可务了。”
作为中国最北方的钢铁企业,西林钢铁对于电商模式非常愿意接受。东北地区天气寒冷,从10月份开始就会进入长达半年的冬储期。这期间建筑工地会停止施工,但钢厂却不会停产。为了保证现金流,西林钢铁要把在此期间生产的钢材卖掉,就需要由当地的贸易商提前订货。但这种方式一方面导致西林钢铁在定价方面比较弱势,另一方面也会在来年开春后打压市场价格。现在,西林钢铁国贸公司将大量资源通过电商平台投放,一是可以销售到华东市场,获取更高的价格;二是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融资服务获得资金,保证生产顺行;三是更多地接触第一手客户资源,掌握真实的市场信息;四是可以继续掌控资源,避免丧失定价话语权。
据黄皓介绍,目前,斯迪尔锁定的钢厂资源产能达到1000万吨,年成交量达到500万吨。“这意味着这些钢厂将50%以上的产品放在平台上卖,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模式:第二方、第三方各有长短
在黄云飞看来,当前比较有潜力的钢铁电商平台有15家左右,如果按照发起人的背景进行划分,可以分成4大类。第一类是由钢铁企业发起建设,如东方钢铁和上海钢铁交易中心;第二类是由大型贸易商发起建设,如五矿建设的电商平台;第三类是由物流企业发起建设,如湖北钢铁交易中心;第四类是由钢铁资讯类企业发起建设,如我的钢铁网发起的钢银平台。此外,还有一些平台是上述几类发起者的“联姻”。
钢铁企业发起的电商平台,在前期都会依靠钢厂充足的资源和积累的用户快速成长。如东方钢铁旗下的宝钢在线,2013年的成交量超过3000万吨。由宝钢国贸、东方钢铁和宝山区政府联合发起的上海钢铁交易中心,运行首日的成交量就超过1万吨。由申特钢铁和淮矿物流控股的斯迪尔,年成交量已经超过500万吨。但是,这些由供应链的参与方发起的电商平台都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体现中立的立场,向第三方平台转型。最典型的就是上海钢铁交易中心。虽然有宝山区政府作为第三方发起人,但业内始终难以忽略其宝钢背景,担心其第三方属性能否发挥。
“第二方的企业平台多数是从自己的视角思考问题。钢厂平台要考虑钢铁企业怎么出货,贸易商平台要考虑通过交易环节套利,物流企业平台要考虑通过线下的物流仓储环节获利。”黄云飞说,“大家都忽略了一点,用户想要什么?”
因此,第二方平台发展的关键是去股东化,通过引入社会资源实现市场化。斯迪尔于2012年引入淮矿物流作为战略股东,初步完成了由第二方平台向第三方平台的转变。上海钢铁交易中心已经吸引了包钢、鞍钢、首钢等十几家钢铁企业投放资源,目前正在考虑引入战略投资者,在股权和战略领域开展合作。
作为由钢铁资讯类企业发起的电商平台,钢银似乎天生就拥有第三方“血统”。“如果没有十几年的客户积累,如果不是上市公司,我们可能做不到。”上海钢银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白睿说。据白睿介绍,截至2013年12月份,钢银平台的注册用户量已经超过8000个,日成交量超过了1万吨。
但钢银的难题来自于供应链管理和协同。由于缺乏终端用户积累,钢银平台的终端用户量较小。与此同时,解决仓储物流加工、供应链融资等问题也是钢银下一步发展的重点。
不同的发起者可能为平台带来不同的优势,但无论哪一类平台,从交易中心的形态来看,都要整合传统贸易流通领域的3种主要功能:交易、物流和金融服务,而金融化和数据化则是电商平台赋予传统贸易模式的新特点。
“企业平台更多地要考虑和生产系统的关联,第三方平台则必须考虑用户需要什么。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是钢铁电商发展的关键。”黄云飞说,“钢铁、物流、终端和金融,这个体系的演化不像B2C领域这么容易,成功的模式一定是能够让这4种角色都从中获益。”
效应:加快融资和钢贸行业的转变
钢铁电商的发展,已经开始对行业业态产生影响。
首先被改变的是供应链融资。前两年钢贸行业的信任危机,让银行对钢贸领域避之唯恐不及。钢贸商通过仓储环节骗贷,主要是两种方式:一是虚假仓单,二是重复质押。电商平台通过对物流仓储环节的管理和“大数据”共享,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目前,由于成本较高,大多数电商的物流环节多由第四方物流企业承担。电商平台都加强了对物流仓储环节的监管,以降低金融服务风险。“如果通过静态的仓储监管和动态的联运监管确保交易货物的真实,相当于给平台上的钢材建立一个身份证,能够杜绝虚假仓单。”黄皓说,“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风险会大幅下降,信任度也会提高。所以,银行还是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放贷的。”
据黄云飞介绍,东方钢铁正在联合上海各大银行共同建设“动产权属登记平台”,对仓库进行规范管理,出具电子仓单,同时将平台的数据流和所有银行进行关联,确保仓单融资的唯一性。“平台做大以后,还能在利率方面争取优惠条件。”
此外,作为中间环节的贸易商面临着挑战。黄云飞直言:“在电商这种形态下,一部分中间商有可能萎缩甚至消亡。”
在钢铁行业原本的贸易模式中,钢铁企业、大的渠道商、中小贸易商、终端用户都是重要的参与者。随着电商平台参与到贸易中来,原有的价值链条多出了一个环节。“钢铁行业的利润非常微薄,现在想从中再分一杯羹,这种模式肯定不可能成功。”黄云飞说,“电商平台将替代这个链条上的某个环节,最有可能的就是贸易商。”
未来,电商平台对于贸易商格局的影响最终将体现为两种趋势:一种是逐渐消亡,很多中小贸易商的破产倒闭正是这一趋势的体现;另一种是发展为大的商社集团,成为重要的渠道商和服务商。五矿、天津物产、浙江物产等都在进行着这样的转型,也建设了相应的电商平台。
“对于钢铁行业来说,这种变化是必然的趋势。电商平台只是为这种变化提供了一个更高效的途径。”白睿说。
竞争:规模为王、渠道为王
对于钢铁电商来说,未来既有繁荣,也有“阵痛”。
“如果说B2C领域已经进入‘战国’时期,那么B2B领域仍然处在‘春秋’时期。”黄皓说。所谓“春秋”是指钢铁电商的发展仍然处于自我检验期,检验各自创建的模式是否成立,检验自身的体系是否完善。一般来说,这个时期会持续2年~3年。在这段时间内,主要的钢铁电商都会快速发展,成长为在业内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巨头。
“现有的模式在过去1年间都成长迅速,说明其在适当的区域、适当的品种、适当的领域内是成立的。但这些模式能否支撑起平台的持续快速增长,还要通过发展来检验。”黄云飞说。
互联网行业普遍存在一个“7-2-1定律”,即老大、老二、老三分别占有70%、20%、10%的市场份额。钢铁电商亦然。几年之后,发展得最好的几家平台将进入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竞争最后还要回到电商的本质上来,规模为王、渠道为王。”黄云飞说,“现在看来,淘宝和京东的模式都不适用于大宗商品电商。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几种模式的融合,或者发展出新的模式。”
有竞争就有淘汰。很多钢铁企业都在打造电商平台,但多数企业缺乏技术、人才储备,需要从零做起。从整个行业来看,企业电商平台大同小异,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而且,在平台建立之后,仅仅把原有客户放到电商平台上交易无法创造价值,还要解决“新增客户在哪里”的问题。最终,很多钢企电商平台或以失败告终,争先被淘汰。
黄云飞正在做的事情是成为电商平台的平台,即利用东方钢铁在平台运作、第三方支付和供应链融资等方面的实力,提供共享平台服务,将电商平台部署到需要的钢铁企业,并提供与钢铁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平台的接口。这样做,能够从根源上变竞争为共享,既可以避免钢企平台之间不必要的竞争,又能为钢厂节省不必要的投资。
“原来大家听说我们是宝钢的平台,有些抵触,现在已经明显改变了态度。”黄云飞说,“共享是一种多赢的模式。互联网的思维就是要通过共享和整合,为所有参与者提供更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