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探访钢轨探伤工:神秘医生只在凌晨出诊

16.01.2017  10:34

深夜里的“钢轨医生”。

探伤工通过仪器上的波形图查看钢轨的情况。

 

1月12日凌晨2点,沪蓉线1912+100km处,四周一片漆黑,气温接近零度。“滴滴滴”,微弱的声音从轨道边传来——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蹲在轨道旁,手里一个探头在铁轨焊缝处来回移动着,眼睛直盯着旁边发着规律声响的探测仪器。

小伙子前后不远处,还有数名有着同样姿势的人,他们此刻正在给钢轨“做B超”。钢轨就好比火车的“双腿”,它的“健康”,对于火车的安全运行起着决定性作用。于是,轨道上,有一群专职“医生”,每天夜里,他们背着仪器,为钢轨“巡诊”。

他们是成都铁路局成都工务段的钢轨探伤工,正是有了他们,你回家路才更加安心。

“巡诊”时间特殊

凌晨上工为钢轨“做B超”

作为钢轨“医生”,春运期间,钢轨探伤工们更加忙碌。12日零点,当整个城市都进入梦乡时,沪蓉线上,一群钢轨探伤工整装待发,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1点半至4点,此段无列车经过,可以作业。”工长朱桂清说。

对于这样“颠倒黑白”的上班时间,大家早已习惯。“不能影响火车正常运行,只有利用‘天窗期’。”26岁的兰江鹏一边调试仪器一边说道。一般,他们会提前一个小时到达工区,“得提前做好准备,以免耽误上道时间。”

凌晨1点半的沪蓉线上,漆黑一片,只有探伤工头盔上的头灯和探伤仪器的屏幕上发出微弱的亮光。“就算再困,也不能有半点分心。”由于受列车的碾压和金属热胀冷缩的变化,钢轨经常会产生一些病害,而探伤工的职责,就是利用超声波钢轨探伤仪,为钢轨做“B超”,“揪”出这些病害,保证列车安全运行。

“巡诊”方式特殊

寒夜里操作探头一蹲就是八九分钟

兰江鹏低着头,借着头灯的亮光向前走着,两眼盯钢轨表面。突然,他蹲了下来。“这里是焊缝处,得检查一下。”一旁,才参加工作半年的范双权不住感叹,“你眼睛太‘毒’了。”

兰江鹏快速地在钢轨焊缝处刷了层机油,接着拿出探头,开始“体检”。随着探头缓慢移动,探伤仪的屏幕上的波形也不断变化着。钢轨的“病情”,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探伤仪的屏幕就是探伤工的眼睛,“一旦波形超出正常范围,就得重点检查。”

说着很轻松,做起来确实艰苦。每一个焊缝处,他们一蹲就是八九分钟。此时,气温接近零度,探伤工们呼出的白气在屏幕和头灯的照射下格外醒目,双手和耳朵也都已冻得通红。短短2公里的距离,高铁28秒就可以开过,而探伤工们却要“走”两个半小时。对于高速行驶的列车来说,钢轨上哪怕是一毫米的损伤,都可能诱发列车轨条被拉开的危险,“得多检查几遍,任何一处都不能放过。”朱桂清说。

朱桂清是工区里最资深的,今年51岁的他在这一岗位上已经坚守27年了。他平均每天探伤检测钢轨5公里,这样算下来,他在钢轨上走过的路程已经能绕赤道一圈。“说不辛苦那是假话,任何工作总得有人干,既然干了,就要坚持干好。”朱桂清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吴冰清实习生林甦立摄影刘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