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钱紧”来袭 资金面紧张凸显结构难题
近期,金融市场“钱紧”来袭。货币市场7天期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一路飙升,12月17日以来的五个交易日里,从原来的低位快速拉升400个基点,至23日上午盘中最高触及9.8%,屡创6月份“钱荒”以来新高。针对年末货币市场新变化,央行通过微博宣告,已连续三天通过SLO累计向市场注入超过3000亿元流动性,并提示主要商业银行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升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在银行体系超额储备已逾1.5万亿元的同时出现货币市场资金利率急剧上升,突出反映了金融市场的结构性难题,表明当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应该说,当前我国金融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裕。从货币存量考察,截至11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 2余额高达107.9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从人民币存款增长趋势看,2013年1至11月,全国人民币存款增加11.41万亿元,同比多增2.18万亿元,总体仍延续稳步扩张态势。从外汇储备增长看,下半年我国资本流入压力增大,三季度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约1600亿美元,为2011年二季度以来的最高季度增幅。从流动性状况看,11月末,全国人民币存贷比为69.18%,与75%的监管指标仍有距离。从实体经济交易的流动性需求看,目前银行体系1.5万多亿元的超额储备仍处于历史相对高位,应该完全可以满足实体经济交易与支付的需要。
当前货币市场资金面紧张,是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缓慢的重要反映。6月份“钱荒”的发生,实质上是金融机构过度扩张同业业务、表外业务的结果。在中央银行向部分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后,6月份货币市场利率明显回落。但部分金融机构在同业和表外业务上的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反而加快了金融各个业态的融合创新,使得金融市场的资金链条并没有随着“钱荒”事件的解决而真正缓解。在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关系链条中,任何一方的结构与策略调整,都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明显加剧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整体紧张状况。
此外,预期也是当前货币市场资金成本上升的重要诱因。今年以来,随着美国经济复苏信号更加明显,金融市场对美联储退出Q E存在强烈预期。12月中旬,在为期两天的FO M C会议后,美联储宣布从明年1月起每月购买资产规模减少100亿美元。美国退出Q E的步伐将会引发全球流动性的收缩反应,进而影响到国内的流动性水平。事实上,从国庆节前货币市场资金面一度紧张情况看,金融机构对流动性趋向紧张已经有明显预期。最近一段时间,商业银行新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上行,存款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拆出资金的意愿也会明显下降,更容易受到市场价格波动影响。
综合来看,如果金融机构完全指望央行提供流动性支持,而不是加快自身业务结构的调整步伐,反而加快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产品规模扩张,那么不仅会显著降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而且还会加剧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因此,金融机构更需加快自身业务结构调整,强化流动性管理和稳健经营。否则,即使中央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后,虽可缓解但不能真正解决金融机构在资产负债结构管理上的问题,甚至还会出现“饮鸩止渴”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