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过后,欧洲冬天将有多冷

19.08.2022  15:17

  来源:瞭望智库

  在极端高温和干旱的袭击下,欧洲电价于8月2日再创历史新高——法、德电价均攀升至创纪录水平。不仅如此,炎夏用电高峰过后,冬季采暖又将成为其能源短缺的核心痛点。

  8月10日,欧盟对俄罗斯的煤炭进口禁令生效,很多欧洲买家提早计划转向其他国家购买煤炭,来填补因制裁产生的需求缺口。

  为应对持续的能源危机,欧盟已悄然寻求化石能源供应替代方,多国纷纷宣布重启已废弃煤电项目……

  那么,重启煤电的“权宜之计”,真的能让欧洲迅速“脱困”吗?此举将给欧洲新能源发展计划乃至全球能源转型带来什么影响?

  文  | 郭爽 瞭望智库驻伦敦研究员

   1

   能源困局,或将超出预期

  无论英国人瓦特发明蒸汽机并推动碳氢化合物使用,还是丘吉尔决定将军舰燃料从煤炭换成昂贵的石油,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能源迭代都会带来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影响全球能源和供需格局,与地缘政治密切相关。

  今天,在高度依赖俄罗斯能源供应的欧洲,地缘冲突对原油供应及价格的扰动尤为明显。能源供应不足和价格上涨引发的大范围通胀,也给欧洲乃至全球经济造成冲击。欧洲地区高度依赖俄罗斯包括原油、天然气在内的能源供应,地缘冲突对原油供应及价格的扰动非常明显,供需缺口将导致价格进一步抬升。

2022年5月3日,法国巴黎,工作人员在一家天然气厂内工作,为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启用新设备生产沼气。图|人民视觉

  去年至今,天然气和电力价格已飙升至创纪录高位,能源价格上涨导致大范围通胀,对欧洲乃至全球经济造成剧烈冲击。短期内的直接表现是,全球能源、粮食等大宗商品出现供应链危机。从长期来看,这一能源困局也对全球能源结构版图造成重大影响。

  从能源转型的角度看,全球煤价的涨幅反映出,煤炭供需矛盾并不亚于天然气。传统能源新增产能不足是大势所趋,而绿色能源储能尚未大规模普及,因此绿色能源价格的波动一时也难以缓解,这些共同造成能源价格持续高企。

  多年来,欧洲一直致力于向绿色清洁能源转型。表面上看,在欧洲,现阶段的能源危机引发了一场淘汰化石燃料使用的加速运动。7月13日,欧盟把2030年的能源效率目标从之前原计划的9%提升至13%,将其在2021年才通过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40%的目标,提高至45%。7月26日,欧盟成员国达成一项政治协议,采取自愿措施将今年冬季天然气需求减少15%,以提高欧盟能源供应安全。

  实现这一目标面临诸多挑战。7月21日,著名智库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Chatham House)环境与社会部高级研究员郭江汶在接受库叔采访时称,“欧洲的能源困局持续时长可能会超出预期,并带来中长期的明显通胀。”   

  欧盟委员会5月曾经公布方案,计划斥资2100亿欧元,在2027年前把对俄化石燃料依赖降为零。然而7月26日,欧盟审计机构欧洲审计团在报告中警告说,由于面临资金困难等重大现实挑战,欧盟摆脱对俄能源依赖的战略恐怕无法实现。

  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西南石油大学碳中和首席科学家雷宪章7月21日对库叔说:“加大开发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对俄罗斯能源依赖,要完全与俄罗斯能源脱钩在短期内很难做到。一旦断气,德欧势必要重新启用燃煤发电,以应对能源短缺,原来的能源转型、碳减排政策因此也必然受到影响。”      

  7月21日,英国华威大学能源和气候变化问题专家卡罗琳·库泽姆科(Caroline Kuzemko)接受库叔采访时表示,关于欧盟履行减排时间表是否会受到影响的问题,目前“尚无定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今年冬天欧洲将使用多少煤,冬天将有多冷,新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可以多快投入使用等因素”。库泽姆科认为,解决俄欧“斗气”问题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短期内,欧洲能源危机很难破局,且地区内各国对俄罗斯能源禁运尚未达成共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认为,俄乌冲突的罪魁祸首是美国,“能源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是对俄制裁,而非脱碳,欧洲选择走这条路会让自己陷入衰退”。他认为,对俄实施能源制裁是双刃剑,在严重损害俄罗斯经济的同时,也必然给欧洲自身带来更严峻的危机。

   2

   权宜之计”,引发国际担忧

  面对持续高企的能源价格,俄欧“斗气”压力“山大”。

  为从能源危机中“脱困”,一方面,德国、意大利、奥地利、荷兰、丹麦等多个曾大力呼吁放弃煤炭、倡导环保的欧洲“先锋国家”相继宣布重开煤电厂或采取措施支持煤电项目。过去数月间,这些欧洲国家中有的因拒付卢布而停止与俄方的天然气供应合同或遭到俄方停气,有的则暂停与俄方的天然气管道认证程序。

2022年8月2日,德国汉诺威克朗斯堡一家发电厂的冷却塔在运行,为了节约天然气,燃煤电厂重新投入运行。图|IC photo

  另一方面,欧盟还决定扩大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并在中东和非洲等地区物色更多潜在化石能源替代供应方。

  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和能源事务发言人蒂姆·麦克菲承认,由于欧洲能源格局出现新变化,欧盟成员国能源结构及相关计划将有所调整,其中包括重启部分煤炭产能。负责内部市场的欧盟委员蒂埃里·布雷东声称,一个国家只要能向其他欧盟成员国证明在获取天然气供应方面已尽其所能,便可重启煤电厂。

  德国总理朔尔茨日前曾表示,为应对即将到来的天然气供应瓶颈,德国的燃煤发电份额也在再次上升。但他也强调,这是在有限时间内的紧急措施,不会以牺牲德国的气候目标为代价。

  然而,欧洲迫于压力的紧急措施,已经在国际社会引发了不少担忧和争议。郭江汶指出,“重启煤电在加速碳减排的背景下受到质疑,有悖于长期目标;与此同时,欧盟煤炭进口约50%来自俄罗斯,若想寻找替代卖家,比如从澳大利亚进口更多煤炭,势必会扰乱全球供应秩序。

  意大利环境经济学教授安德里亚·扎蒂担心,欧盟应对能源短缺的政策可能“会错失绿色转型的良机”,原以为目前的能源困境能成为欧盟卫生和环境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催化剂,但欧盟“治标不治本”的决策令他失望。

  欧盟选择从能源进口替代方增加化石能源进口,可能不仅将面临成本高、工期长等问题,而且可能会挤占欧盟投资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资源,增加欧洲对化石燃料依赖等。

  马耳他一家环保组织负责人阿斯特丽德·维拉说,对俄制裁令欧盟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不减反增,是一种“倒退”,对环保组织而言更是一种“挫败”。扎蒂则认为,此举可能大幅推迟向可持续能源过渡的进程。

  此外,有分析人士指出,欧盟扩大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并不能真正实现能源战略自主,只是从依赖俄罗斯转向被美国政府和能源企业捆绑。为实现经济复苏、能源自主的“权宜之计”也许不仅难以让欧洲迅速脱困,还可能扰乱新能源发展计划,阻碍2050年碳中和目标实现,扰乱全球能源供应秩序,并对实现全球能源转型造成不利影响。

   3

   穷国被富国逼到了角落

  在近日举行的彼得斯堡气候对话上,德国总理朔尔茨强调,必须重视气候中和,视其为一项全球的现代化计划,国家、企业、科学家和公民都应在其中密切合作。

  德国外长贝尔博克也承认,为了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德国不得不重新启动燃煤电厂。但这并不意味着德国政府在扩大可再生能源方面会有所松懈。与专家们不同,他仍然相信《巴黎协定》最雄心勃勃的目标(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可以实现。

  然而,肯尼亚国际问题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指出, 在对俄罗斯实施弄巧成拙的制裁后,欧洲国家开始疯狂购买替代能源。欧洲指定关闭的燃煤电厂正在恢复生机,而北美正在建造更多的石油钻井平台。为了寻求能源安全,发达国家正在转向化石能源,严重违反全球气候行动。

  “对化石燃料的额外投资会加剧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虽然非洲是碳排放量最少的国家,但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所受影响是首当其冲的。而且,我们现在看到,欧洲国家作为碳污染的主要受益者,采取了明显影响环境保护的能源政策,这是双重标准的表现。

  阿德希尔指出,当前的欧洲能源政策悖论是非洲国家长期斗争的问题。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穷国被富国逼到了角落”,大力发展低碳和绿色能源,然而,“随着欧洲国家转向化石能源,肯尼亚等国家的努力现在面临重大倒退风险”。

  7月初,欧洲议会投票正式通过一项决议,为“天然气、核能贴上绿色能源的标签,此举可能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影响欧洲的气候、能源政策以及投资走向。

  欧洲提出了大幅增加可再生能源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所作部署将不仅影响欧洲,还会对制造和原材料供应的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影响。例如,欧洲原计划于2030年部署150GW太阳能,现在将这一目标提高4倍至600GW。这对于全球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提高能源效率所需材料的供应链都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新机遇和合作机会。

  今年5月,国际能源署曾经预测,尽管面临成本上升和供应链瓶颈等不利因素,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仍可望在2022年再次打破纪录。事实是,今年以来可再生能源的增长比最初预期的要快得多。

  国际能源署执行干事法提赫·比罗尔近期接受库叔专访时特别指出,“中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在太阳能、风能、水电和电动汽车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如今,全球生产的电动汽车有一半以上来自中国。在太阳能领域,全球60%的太阳能增长都来自中国。

  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第四次工业革命领域专家杰雷米·于尔根(Jeremy Jurgens)接受采访时也说,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创新实际上将为世界提供非常重要的解决方案。

  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始终都与地缘政治密切相关,然而“应对气候变化不应成为地缘政治的筹码”。郭江汶说:“面对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影响,加强全球化合作是应对这一人类共同危机的唯一出路。

  于尔根也表示,“非常担心当前地缘政治环境可能会对国际合作产生的严重后果,我们很可能会看到各国内部的贸易关系将受到负面影响”,他强调,“应警惕‘去全球化’的风险。

  与瓦特和丘吉尔的时代不同,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是这一次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为了应对人类共同的自然危机,减排脱碳战略不能成为地缘政治的筹码,加强全球化合作才是应对人类共同危机的唯一出路。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