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有为院士:创新人才源自创新的“土壤”

29.10.2013  18:25
      编前:2012年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磁学与磁性材料专家都有为院士来校,在沙河校区做了题为“创新是科技的灵魂”的讲座,并就“创新”问题接受了本报学生记者的采访。此前,都有为院士曾于2010年5月11日来我校做过创新专题讲座,可参看《电子科大报》电子版第846期3版。

      “创新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是科学的灵魂!”都有为院士强调,“没有创新就没有成功,更不会有社会前进的推动力和民族国家的腾飞。”

      但是,创新意识怎样培养?他认为,人才的成长需要时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急不得。“如果创新能力培养从娃娃就开始抓起,那么,到了大学阶段乃至工作以后,创新能力就会衔接得更为自然。”

      因此,他认为,教育要给孩子们多留一些成长的空间。过去的孩子,小时候有大把时间可以玩耍,而现在的孩子整天上课、考试,没有时间和空间放松自己、保留个性和发展爱好,这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我国的培养模式是‘先紧后松’,即在中小学学业压力很大,到了大学就相对宽松。”都院士说,“国外的教育和我们相反,是‘先松后紧’,在中小学比较宽松,到大学相对压力大。”他说,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成绩都很好,但他们不一定有创新能力,而社会检测一个人是否成功,最终还是看他有没有创新能力。

      在他看来,教育除了强调对知识的系统地继承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寻找事实、资料、独立做出判断。他鼓励同学们从小就养成自己动手做事的习惯,“这将十分有利于今后的创新能力培养”,都有为说。

      为此,在人才培养的制度和成长的环境上,他认为,一方面,要创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对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天赋和兴趣,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对老师,要设置科学的考核制度和学术管理制度,不要急于求成,科研要有一个过程,要给他们时间;要兼容并蓄,善待另类,允许表达不同观点,鼓励挑战学术权威;要从制度上解除学术研究的后顾之忧,搭建利于施展才智、团队合作的平台。另一方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重视实践教学。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以前学过的各种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并有所提升和突破。都有为强调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文化、环境的熏陶非常重要”。

      “目前为止,除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外,中国人还没有获得过一次诺贝尔奖,在国际上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也远远少于美、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这固然有我国科研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但根本上还是因为我们缺乏对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过,对于未来他也比较乐观。他相信,“当今中国人才济济,有海外留学归来的,也有在国内辛苦打拼的。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也会涌现出一大批诺贝尔奖得主来。”

      “这个任务就落在你们身上了,我相信你们会勇于承担这份责任的。”他鼓励年轻人说,“同学们要多多发展兴趣、活跃思维,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发扬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精神,一定能够早日成为栋梁之才!”


相关链接:

      都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磁学与磁性材料学家。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物理学会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中国颗粒学会超微颗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仪表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物理所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曾任南京大学纳米科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973项目“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08子课题负责人。

      都有为长期从事磁学和磁性材料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开展了磁性、磁输运性质与材料组成、微结构关系的研究,他与科研组的师生共发表SCI论文500余篇,被SCI论文引用4000余次,国内学术刊物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8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苏省科技一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等,均为第一获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