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华:生在农村长在农村 我更理解贫困群众需要怎么脱贫
省人大代表郭小华做客川网会客厅
四川新闻网成都1月28日讯(川网集团省两会报道组记者 陈连波) “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基层干部必须主动作为,并有所作为。”来自川东北贫困山区的省人大代表、南充市营山县涌泉乡深沟村村支部书记郭小华结合自身的农村基层工作经历,提出了关于扶贫脱困的建议。郭小华昨日在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于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愿望感同身受,我更理解贫困群众需要怎么脱贫。”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核心 必须要发挥好作用
“要让大家走出深山,必须修路。”2004年,郭小华当选深沟村村主任,那时,她刚选择结束在外打工回家创业不久。回到家乡后她选择了养鱼,结果鱼养出来了,却因为交通不便卖不出去。“没办法,只有自己挑着出山卖,路上摔了一跤,鱼洒落了一地,还是没有卖出去。”
郭小华当村主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争取项目资金、寻求乡友支持,2007年,郭小华和深沟村人盼望了多年的路通车了。同年11月,她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2008年,她和村民又修了5公里组道路,户通率达90%。
路修好了,郭小华又带着大家建起了鱼池、养鸡场,养肉牛,种核桃,“有了路,能够把东西运出去,村里人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
“村支部必须要发挥好核心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带领大家脱贫致富。”郭小华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自己对此有着深切的感受,“村干部天天和群众在一起,才更知道群众需要什么,更理解群众的感受,更清楚脱贫的道路怎么走。”
“精准扶贫的对象,不是病就是残,只靠‘输血’式扶贫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郭小华说,村支部和村干部应该更多地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将这些老弱病残吸纳进来,变“输血”为“造血”,才能真正实现脱贫奔康。
特色农产品是个宝 关键是要利用好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抓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支持发展生态休闲等新产业新业态。支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利益联结,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对此,郭小华感到很兴奋,因为她从中看到了农民脱贫的新希望。“农村有的,城里没有;农村有产品,城里有需求。这就是市场,这就是农民脱贫的路子。”
郭小华说,在她的家乡,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养猪、养鸡、养鸭、种果树的习惯,“全都是纯天然的特色农产品,正是城里人渴望享有的。如果各村都能建起专业合作社,把这些产品集中起来,形成品牌,卖到城里,农民的收入肯定会提高。”
教育扶贫要见成效 不能穷了一代穷二代
教育扶贫也是郭小华关注的方向,“不能穷了一代穷二代!”郭小华说。
去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专项方案》等10个扶贫专项方案通知,标志着我省扶贫攻坚操作手册正式出炉。10个扶贫专项方案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扶贫、产业扶贫、新村建设扶贫、教育与就业扶贫、生态建设扶贫、医疗卫生计生扶贫、文化惠民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社会扶贫和财政金融扶贫等内容,涉及我省扶贫攻坚的方方面面,将全面推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加快全省全面小康步伐。紧跟着出台的《四川省教育与就业扶贫专项方案》,明确以“四大片区”88个县适龄受教育青少年儿童和薄弱学校、片区外贫困家庭适龄受教育青少年儿童和薄弱学校为对象,从巩固和提升教育质量水平、实施重大教育扶贫项目、进一步加大学生资助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培育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发动高校开展智力扶贫七个方面实施五大专项计划。
郭小华说,她注意到,目前部分农村贫困的原因,除了基础建设和贫困人口个体因素等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缺乏知识。在她家乡的山里,有不少贫困户因为自身没有文化,家境又不好,对子女的教育并不重视。
“今天帮助爸爸脱贫了,将来儿子如果没有知识、没有能力,一样会走上父辈的老路。”郭小华说,现在农村的教育投入在逐年提升,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真正见到成效还有一个过程,“必须要真正见到成效,才能实现从根子上的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