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县打造5座文化地标 彰显鹃城城市特色
四川在线消息 (四川在线记者 丁宁)“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这个样子!以前的崇宁县城的城墙就是这个样子”。一位老人激动地指着唐昌镇修复的一段原崇宁县城墙说。
这仅是郫县文化地标建设成效的一个缩影。“我们不但要让人们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还要让人们记得住乡愁”。2013年以来,郫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科学发展,并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生态立县的重要内容,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郫县。通过建设人文郫县,提升郫县文化的影响力,增强人们对郫县的文化认同感和地域归属感。
为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工作要求,2013年就把历史文化地标建设作为打造人文郫县的重要手段,全面启动文化地标建设打造工作。文化地标是源自于城市历史、服务城市形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具有多种文化含义和象征的文化景观,是区域内人群文化认同的反映和城市精神的象征;是增强城市文化识别度,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和品质的重要载体;是市民身边随处可见的城市精神和文化记忆载体。
作为成都市历史文化名镇,唐昌镇自古以来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历史文化遗迹众多。郫县县委、县政府把首批文化地标打造点位选定于此。在首批打造的文化地标中,“梁家大院”系清代中晚期川西公馆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其“掌墨师”为修建成都望江公园崇丽阁的唐昌人杨晏如、杨前生叔侄;“罗翰林院”,除建筑保护完好外,其主人为清代翰林院编修,曾效仿古蜀治水之法治理黄河水道,收到奇效;崇宁公园,处处蕴藏文化气息,是川西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公园内伫立的崇宁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抗日救国的历史见证;修复的“大椿巷”和“崇宁县城墙”,再现了明清时期唐昌乃至郫县的繁华。同时郫县县委、县政府组织专业力量收集大量文史资料,编印了《郫县历史文化地标资料汇编》、形成了《郫县首批历史文化地标保护名录》、制作了《郫县文化地标建设策划设计方案》。不但为广大成都市民提供了休闲观光的好去处,也进一步丰富了郫县县域的人文景观和精神载体,更是郫县县委、县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打造人文郫县,建设文化强县的重要举措。
下一步,郫县还将陆续打造一批具有郫县地域特色的文化地标,在郫县境内形成彰显郫县人文精神的文化地标,着力将郫县打造成富含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的精神象征。
五个历史文化地标简介
1、梁家大院
梁家大院位于唐昌镇北街青年巷,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咸丰年间,唐昌梁天柱兄弟的后人梁显庭买下唐昌北街水神祠修建公馆,即现在的梁家大院。
建于1860年前后,掌墨师为修建成都望江楼崇丽阁的杨晏如、杨前生叔侄。整个梁家大院坐东向西,总体面积4千余平方米,97间房屋,院坝6个,天井5个。主体为三个四合院,纵向连成一体,悬山式木结构。大门和三院后排为抬梁式梁架,一院和二院均为穿逗式梁架。建筑整体呈对称,具有宫廷模式。两翼有廊厢、小四合院、戏堂、经堂等。房舍的脊背、翼角、墙顶、檐口、撑拱、柱础、门窗均有多样图案装饰。
庭院和天井内还砌筑花台,栽上四时花草和古银杏树,又有古楠木数株、古井数口。
梁家大院曲径通幽,房屋装饰图案多样,雕刻精美,设计典雅、古朴,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基本结构完整,具有成都地区清代建筑的典型特征,也是川西地区建筑特色的代表作。
2、罗翰林住宅
罗翰林住宅俗称翰林院,位于郫县唐昌镇西正街130号,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翰林住宅建于清代,是清同治甲戌进士翰林院编修罗锦文的宅第。罗锦文于光绪21-25年(公元1895-1899年)任山东运河道道台,曾效法古蜀治水,收买四川之棕笼篼、竹笼篼装砂石加固河堤,收到奇效。
罗翰林住宅座北朝南,木结构复式四合院附以厢房,总面积为1245平方米,全院皆为悬山式屋顶,除大门为抬梁式梁架外,皆为穿斗式梁架。大门两侧有浮雕花墙,全院房柱均有空雕。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工艺精湛。
3、崇宁公园
崇宁公园位于郫县唐昌镇北街公园路27号,公园占地面积13亩,始建于1927年,是我县最早的公园之一。园内曾有一长联,上联:“到此且谈天,论及人文,休便说吾乡落后:蜀庄玄,朱子逸,许氏博鸿,蔡家科第,倘教荟萃一堂,可使声名时稷下”,下联:“暇游欣获地,纵观风物,莫漫拿胜景相形:罗汉洞,长虹桥,张松故里,严子高台,安德移来四壁,都将景致羡唐昌”,对崇宁县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作了高度概括。
1999年——2001年1月,唐昌镇政府对公园进行了重建和扩建,请国内、省内著名书法家,如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刘云泉、四川大学教授侯开嘉等重新为公园题写了园名及楹联。重修后的崇宁公园,处处蕴藏散发出浓厚的文化气息,体现出历代唐昌人平和富足的民风精神。
公园中央伫立的崇宁县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四川人民以血肉之躯抗日救国的历史见证。
4、大椿巷
大椿巷位于郫县唐昌镇西街,因巷内有一棵参天大树---大椿树而得名。曾为明朝进士姚激宅院,后毁于1644年甲申之变。清中叶开始,相继修建公馆,建筑风格以中西合璧为主。清末民初,崇宁著名文人易象乾、同盟会川西领导人杨靖中先后寄居于此。大椿树于民国五年被大风吹折,易象乾曾留下一首《大椿树歌》以志纪念。
目前,在大椿巷内还保留有部分民居建筑典型。
5、崇宁县城墙
崇宁县城墙位于郫县唐昌镇。
崇宁县城修筑城墙始于元代赤鲁不花任崇宁县令时。明崇宁王朱悦尊建王府于县城,于是在城墙垛子上加一个官帽沿,以体现王者正气。清乾隆年间,又将土墙改为砖墙,城墙两侧绕城内环沟和外环沟,各取排洪和饮水灌溉之用,如此两次绕城而过的溪流,在川西县中不多见。1958年因修建人民渠而撤毁。
2013年起,对位于南熏门西侧老城墙进行了部分恢复,城墙下的西南马道为古时崇宁县城的战略防御通道及通商马道。西南马道部分街区复原,再现了唐昌古镇在明代鼎盛时期的王府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