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邛酒厂停产只是个案 "成都造"白酒整体逆势增长
21日下午,邛崃一家酒企员工正在将酒成件搬上货车,运往外地市场。
创新“私人定制”抢市场 成都酒企整体逆势增长
就在临邛酒厂停产的消息令业内外震动的同时,成都白酒企业却显现出了“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在邛崃名酒工业园区内,一辆辆大车满载着白酒往外热销。
“其实临邛酒厂停产只是个案,我们邛崃的酒企整体很健康。”邛崃市经信局局长、邛崃市酒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谢平11月21日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当地酒企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时期,把握机会不断创新升级,已经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还探索出复合式、体验式的酒庄文化,带领行业更健康、稳定地发展。
一组数据
停产只是个案 行业整体逆势增长
临邛地区作为成都曾经的原酒龙头企业之一,其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年临邛地区为山东孔府酒提供原酒,每天往外运十多辆卡车的情景,现在许多当地人都还有印象。
但在过去的白酒“黄金十年”间,临邛酒厂因为企业交接班问题、多元化投资失败、品牌策略未能顺应时势,导致其早已跌出了当地龙头企业的队伍,最终资金断裂,走到了停产的地步。据悉,去年临邛的总营业额不到百万,在当地172家酒企中排名靠后。
白酒“黄金十年”虽然淘汰了一些曾经辉煌的酒企,但也练就出了一批更具实力的新龙头酒企。谢平给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邛崃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4.34亿元,同比增长17.9%;主营业务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年产值达到2000万以上的有25家,达到百万元的有79家。在当地打造的名酒工业园区内,云集了金六福、文君、渔樵、古井等外来和本土等29家酒企,其中不乏年营业额数亿元的龙头酒企。
“我们预计今年行业总产值能达到22亿元,销售增长也能达到10%。”谢平说,在全国白酒行业整体低迷的情况下,成都酒企逆势增长实属不易。
一次调整
紧贴市场需求 产品不断推陈出新
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是怎样做到的?成都的新龙头酒企,有何制胜法宝?11月21日,记者来到了邛崃名酒工业园区,实地探访了多家酒企。
下午2点半,四川金六福酒业公司的包装车间和成品库房正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情景:包装流水线上,工人们正熟练地将酒瓶装入外包装盒,而搬运工人则马不停蹄地将一箱箱成品搬上卡车。“一车有5000件酒,这两天每天拉近十车。”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周乃礼告诉记者,临近年末迎来传统旺季,公司下个月8条生产线将全部开动,“到时候一天要往外拉40车的货,现在我们正到处招包装工人呢。”
为何生意那么红火?周乃礼告诉记者,在白酒受到大环境影响后,公司迅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于去年12月底推出了一款“超级绵柔”酒。“这个酒只卖28元,大受市场欢迎,一个月就卖了100万件。”尝到了甜头后,公司又推出了两款售价不超30元的酒,其中一款叫“私人定制”。“你想想,普通老百姓摆宴席请客用‘私人定制’酒,能不火吗?况且它还那么实惠。”周乃礼说,公司就是摸准了大众消费者的心理,不断调整结构、推陈出新才赢得了市场。
另一家本土龙头酒企渔樵集团,在当地酒企主攻外地市场时则苦练“内功”,一边狠抓产品质量,一边深耕本土市场,打造区域强势品牌。董事长张成松介绍,前几年推出的低端产品“二麻二麻”已在农村市场铺好了渠道,随着近两年来居民消费的增长,他们新推出的升级版产品销路完全不愁,“今年营收增幅达到30%,明年有望冲击50%。”
一种常态
酒厂变“酒庄”探索酒文化产业之路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转型升级、不断创新已经成为了成都酒企的“新常态”。当地有名的古川酒厂去年的销售额超过了3亿元,但公司的掌舵人、邛崃市酿酒协会会长杨明却并不满足于“一条腿”走路。
早在十年前,杨明就开始探索酒企的复合式发展、体验式营销,他投资了上亿元建了个“古川酒庄”,酒庄集白酒文化和园林文化于一体,按酿酒及制曲车间、包装中心、手工酿酒坊、地下收藏酒窖、原始风貌酒库、酒文化博物馆及江南园林会所等多功能区域进行布局。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座传统风格的四合院显得格外引人注目。据杨明介绍,这是专门从川北整体移过来的旧式四合院,占地有1400平米,光运费就花了20万。而在地下酒窖,还放着上千坛公司、私人定制收藏的好酒。
“我们的白酒业历史绵长,酒文化非常深厚,现在酒企单纯依托生产酒、销售酒这种传统的模式,肯定打不赢。”杨明说,酒企应该不断探索创新,在酒文化上做足功夫。
“传统酒企探索创新模式,在成都远远不止古川一家。”谢平说,尽管目前白酒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现状、受到限制“三公消费”的影响,但正是借着行业调结构的时机,已经形成产业集群的邛酒正在向集中、集群、集约化的方向发展。
谢平表示,酒企现在要做的,一是内修素质,靠技术提高白酒的质量,二是外树形象,打造区域品牌,走良性发展道路。“酒企必将在行业洗牌和兼并重组后走上更好的发展道路,我们也非常有信心。”谢平强调。 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 张乾 记者童星燕实习生陈雪梅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