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市“十二.五”渔业发展成效显著

27.05.2016  09:25

  “十二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一系列强渔惠渔政策措施,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大力推进渔业标准化、产业化和质量安全化建设,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强化渔业重点项目实施,全市渔业产业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势头,实现了渔业经济的稳步增长,  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产业支撑作用。

  渔业经济稳步发展,产业地位不断提高。“十二五”时期,全市渔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渔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1.8亿元,比2010年7.05亿元增长67.38%,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比2010年上升1.2个百分点;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1000吨,比2010年的35880吨增长42.14%,年均递增7.29%,水产品人均占有量13.4公斤,比2010年9.5公斤增长41.05%;渔民人均收入达到19568元,比2010年12051元增长62.38%,农民年均渔业增收35元。渔业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养殖能力加快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渔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江河捕捞强度基本得到控制,养殖产量所占比重逐年提高。2015年全市养殖产量48627吨,占水产品总量的95.35%。狠抓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特色水产发展。重点建成江团、乌鳢、泥鳅、红田鱼、匙吻鲟、中华绒鳌蟹等名特优水产品示范基地8000亩,泥鳅良种繁育基地6处1000亩,大鲵驯养繁殖基地达到15处,小龙虾基地8处1500亩,建成观赏鱼基地2处。从而填补了遂宁无“”和无“观赏鱼”养殖历史,并获得养殖户和消费市场认可。

  安全监管日趋完善,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建立健全了市、县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成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4处、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27处,认证无公害水产品137个,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认证占全市养殖面积的1/3,无公害水产品产量占全市水产品总量的30%。有机鱼认证一处2个品种。水产养殖业专项执法、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整治等活动深入开展,水产苗种生产许可、养殖证发放、渔业档案记录等制度得到较好执行,渔药、饲料等生产投入品使用受到严格监管;养殖病害防控、质量检测工作不断强化,对主要养殖品种开展了定期、不定期的产地质量抽检和风险监测,药残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新型主体快速壮大,产业进程深入推进。坚持以发展水产家庭农场、养殖专业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着力培植新型渔业生产经营主体,推动水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市已注册发展家庭渔场9个、发展水产专合组织30个,成员8418人,带动农户2.57万户,年可实现渔业产值200万元以上水产龙头企业30家,已评为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重点专合组织6家,省级水产示范农民合作组织3家。

  资源保护不断强化,水生生态有效修复。认真贯彻实施《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制定切实有效的禁渔方案和措施,强化监督检查,严厉打击各种违法活动,使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得以进一步修复。同时,全市组织在涪江流域开展人工增殖放流鲢鳙鱼、草鱼、鲫鱼、鲤鱼、大鳞副泥鳅、黄颡鱼、翘嘴鲌、江团等鱼苗近2000万尾,有效保护和修复了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