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献策科技扶贫:“造血”脱贫关键在科技和人才
记者 秦金月 张宁锐 北京报道
扶贫攻坚离不开发展,而发展离不开科技。科技不强,已经成为贫困地区脱贫的一大短板。在近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上,一些政协委员将目光聚焦在了科技扶贫之上。
为什么科技在精准扶贫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说,一定时期需要“输血”式扶贫,但只有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从根本上脱贫致富,而“造血”的关键是发挥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引导人才、技术向贫困地区聚集。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
郑惠强谈到,科技精准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他建议,运用科技精准扶贫,探索扶贫开发工作新途径。
时下流行的“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也成为郑惠强献策科技扶贫的两大“法宝”。他在常委会小组发言中建议,打通扶贫系统与国家其他系统的网络连接,将当地经济、农业、水利、气象、工商等相关数据库接入扶贫信息管理,便于共享。
此外,郑惠强还建议,搞好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推进产业现代化。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经纪人和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围绕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提供系列化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提升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使之成为增收的致富引擎。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郑惠强建议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示范点,以点带面,全面提高贫困地区科技素质;积极做好现有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对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针对性的科普和技能培训服务,使科技进步成为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科技扶贫 人才先行
科技扶贫,最根本的还是人才。人才短缺,就容易导致科技不强。全国政协委员朴英在小组发言中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提出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朴英
我国的科技特派员一般经地方党委和政府按照一定程序选派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实际需要,到农村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园区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在今年3月1日科技部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介绍,我国科技特派员已达72.9万人,是2010年的5倍,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5.14万个,创业企业1.59万家,建立科技特派员服务站1.6万个,直接服务农户1250万户,受益农民6000万人。
朴英认为,科技特派员的选派应结合当地支柱产业发展和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情况,优先遴选优秀人才,探索优势科技资源向贫困县流动、促进贫困县内外科技人员互相交流的长效机制。
此外,针对如何留住人才,激励人才,郑惠强也建议,建立人才使用、评价、激励等政策保障机制。只有引得进、育得好、留得住,才能以人才筑就优势,以人才赢得未来。同时,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别、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培训格局。强化实用技术培训,提升贫困地区百姓致富能力。组织帮扶人员开展精准扶贫实战培训,提升干部帮扶能力。
创建科技平台 带来更多机会
人才聚集,还需要一个支撑的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陕西省委会副主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霍学喜的建言从人才问题讲到平台问题。他说,创建科技平台,构建有效聚集人才与技术的长效机制,是决定片区科技进步、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陕西省委会副主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霍学喜
霍学喜以秦巴山片区科技扶贫为例,提出了建设科技平台应聚焦的四个方面:一是从秦巴山片区科技扶贫的高度,探索解决制约区域发展的关键人才问题;二是从科技服务大区域发展的高度,探索解决制约区域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三是从特色和优势产业系统转型的高度,探索解决制约典型产业链升级的关键市场问题;四是从提升县乡基层科技体系服务能力的高度,探索解决制约科技纵向、横向融合的关键体制问题。
参与小组发言的委员们认为,这四点建议某种程度上也具有普遍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