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十周年经验交流会在蓉召开
为总结交流退牧还草工程实施10周年工作,深化我省退牧还草工程管理,11月6日,省局在蓉召开四川省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实施10周年经验交流会。阿坝、甘孜、凉山州畜牧(畜牧兽医)局局长和33个在建项目实施县畜牧(畜牧兽医、农牧)局局长及相关人员共160余人参加会议。交流会上,甘孜、阿坝、凉山州分别作了交流发言,炉霍、红原、冕宁县作了典型发言。
在会上,省畜牧食品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祝钧指出,退牧还草工程实施10周年来,中央我省牧区投入资金26.2 亿元,开展围栏建设12230万亩,退化草原补播改良3032万亩,人工饲草地建设9万亩,舍饲棚圈建设2.5万户,惠及牧民50余万户300余万人,是一项草原牧区的生态工程、富民工程和德政工程。工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是草地植被加快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据省级监测,退牧还草工程区内平均植被盖度为84.13%、植被高度为19.03厘米、可食鲜草产量为484公斤/亩,比工程区外分别提高13个百分点、51.63%和49.02%。 二是生产方式逐步转变,畜牧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开展人工种草,推行舍饲半舍饲,改良牲畜品种,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明显提高。2012年,牧区牛羊肉总产量30.2万吨,较2008年增长20%。 三是 农牧民收入较快增长,护草管草意识得到强化。 通过工程实施,广大农牧民不仅享受到国家补贴政策,而且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收入逐年增加。2012年牧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579元,较2008年增长88.6%。农牧民亲身感受到工程带来的实惠,参与工程建设、自觉管护草原、维护牧区藏区稳定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他还指出,在十年退牧还草工作实践中,我省各级边建设、边探索,边实践、边改进、边完善,创造、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归纳起来就是 “ 五强化、把五关 ” 。即: 强化工程组织领导,把好责任到位关;强化工程“四制”监管,把好制度落实关;强化工程质量监管,把好建设质量关;强化工程资金监管,把好资金安全关;强化工程监督检查,把好检查验收关。 要清醒地看到,深入推进退牧还草工作,持续巩固退牧还草工程成果还面临工程规划布局不科学、建后管护工作跟不上、产业扶持政策不配套、项目监管水平还不高等困难和问题。
他要求,要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四川大局出发,充分认识新时期、新形势下实施好退牧还草工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振精神,增添措施,切实把退牧还草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一要统筹规划科学治理。要完善调整规划,及时对沿用十年的规划进行修正完善;要综合配套项目政策,将退牧还草工程与补奖政策、牧区扶贫开发等政策项目有效结合衔接,统筹安排,发挥集成效应;要科学施策施措,因地制宜,合理施策施措。二要大力开展草原监理监测。深化草原承包确权制度,加大草原禁牧休牧制度、草畜平衡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监测评估体系,科学开展监测。三要积极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抓好现代草原畜牧业试点示范,加强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牧业科技自主创新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加快培育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产业化发展。四要切实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坚持和全面推行“五强化、把五关”,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合同制、监理制、招投标制,完善检查验收制度,健全建后管护制度,把退牧还草工程打造成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生态富民工程和廉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