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原油使用权开放松动 地炼扩张冲击进口资质
萧飞
原油进口权开放再度迈出一步。近日,有媒体称地炼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的审批细则已讨论完毕,地炼企业“名正言顺”炼化加工原油的时代有望来临。
去年10月14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印发了《炼油企业进口原油使用资质条件(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
笔者了解到,此次细则在《意见稿》强调炼厂加工能力的基础上,对油品质量、炼油效率等方面也做出了较严格的规定。
据悉,目前为了“冲击”进口资质,许多炼厂正大量上马炼油装置。据东方油气网统计,2013年整个地炼产能超过1亿吨,开工率低于40%。
进口原油使用权不等于进口配额
据悉,此次细则核心的衡量条件可能包括对200万吨/年以下的单体常减压装置进行整改计划、仅生产符合国家现行油品品质的产品(国IV汽油和国III柴油)以及合理计划进口原油配额的申请数量等。
值得注意的是,获得进口原油的使用权并不代表着企业可以自行进口原油。
“进口原油的使用资质的意思是原油进口到国内之后,企业有去炼化和加工的资格。如果要进口,不单单要有资质,还要商务部批给的配额。有了资质只是申请配额的一个必备条件。”国家发改委经贸司相关人士表示。
自1998年中石油、中石化[微博]两大石油集团公司成立和1999年《关于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的意见》出台之后,民营企业不仅没有进口原油的资格,连进口进来的原油也没有购买和使用的权利。
而如今存活下来的民营炼厂的主要油源一是高价进口燃料油,二是向“两桶油”批发、代购。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21家企业有原油进口资质,而其中很多还是“三桶油”旗下的子公司,如中石油下属中联油、中石化下属中联化、中化和珠海振戎等,参与的民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卓创资讯原油分析师高健告诉笔者:“从现有政策来看,企业进口原油有两个障碍,一个是商务部的配额,一个是两大集团的排产计划。如果这个关于进口使用权的细则出台,很有可以意味着企业在拿到配额之后可以名正言顺地使用进口原油,不再需要去两大集团那里转手。这点已经是迈出了很大一步。”
“现在国家对原油企业的管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有一个高中生在准备高考。依他的成绩,老师心里清楚他一定考不上大学。根本不让他报名考试是一种选择;给他个机会去试试是另一种选择。尽管最终的结果可能都是这个高中生上不了大学,但这两种选择是有差别的。这涉及到一个有没有公平竞争权利的问题。”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周大地告诉笔者。
在此之前,国家的管控方式主要是行政命令,以文件、法规禁止民营企业参与进口。但现在明显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即通过制定严格的加工能力、质量标准和各种能效指标。
根据此前国家能源局的要求,申请资质的企业主要炼油装置一次加工能力不低于500万吨/年并且单套装置不低于300万吨/年,二次加工能力不低于300万吨/年,三次加工能力不低于400万吨/年。开工负荷率高于50%,轻油收率高于65%,加氢装置比例高于50%,主要装置运行周期大于8000小时/年,综合能耗小于66千克标油/吨,加工损失率小于0.6。再加上此次细则中透露出来的“对200万吨/年以下的单体常减压装置进行整改计划、仅生产符合国家现行油品品质的产品(国IV汽油和国III柴油)”的要求,国家对原油进口企业的要求不可谓不细、不高。
“因为长时间的垄断,民营企业的发展动力不足,实际上能符合这些标准的民企并没有多少,但是提供一个可以公平竞争的平台的确是今后改革的方向。”周大地表示。
配额增加或赶不上产能扩张
尽管进口原油有着诸多的要求,条件看起来也颇为苛刻。但“原油自主”的诱惑正在促使炼油产业加速产能扩张。
“尤其是在去年国家能源局公布炼厂的加工标准之后,炼厂为了‘冲击’资质,产能扩张得非常迅速。”一位山东省化工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
以炼化大省山东省为例,截至2013年年底,山东地炼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已达1.1亿吨/年,2014年山东地炼企业的产能预计还将增加5200万吨。这意味着仅2014年山东地炼一次加工能力仍将提升近50%。
山东地炼只是中国炼油业的缩影,中国炼油能力整体过剩已是事实。息旺能源预计,至2015年年末开工率持稳的情况下,中国的汽油出口能力(剩余产能)将可能从目前的约500万吨/年增长到每年800万~1000万吨,柴油可能超过1500万吨/年,分别仅占到其产量的约10%和7%。
如果这些新增产能符合要求,拿到进口资质的有多少呢?根据卓创资讯的统计数据,包括获得1000万吨/年配额的中化在内,目前基本符合能源局要求的上述条件的地方炼厂一次加工能力合计约为6000万吨/年。然而相应的配额能增加多少呢?对此高健告诉笔者:“中化之前获得了1000万吨的配额,今年有可能翻一番。再加上东明、海化等等实力较强的地方炼厂,今年的配额有可能在2000万吨到3000万吨之间。”
显然,批配额的速度赶不上产能扩张的速度已经成为了我国炼油产业的一大困局。即使是进口权开放,配额扩大,整个产业的优化重组、兼并整合也将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