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达川:“零距离服务”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情况必须在一线掌握,问题必须在一线解决,矛盾要在一线消除,稳定要在一线加固,作风要在一线转变”,从离群众最近的小事、琐事抓起,从群众反映强烈的急事、难事抓起,积极改进,用贴心服务密切警民关系,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是达州市公安局达川区分局户政出入境管理大队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座右铭。
用诚心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今天我来感谢你们户政大队!感谢你们为我跑上跑下,解决了难题!”7月10日上午9时许,达川区石桥镇瓦石坪村庞林佑老人用双手举着一面“为民解难事,警民一家亲”的锦旗到达川区户政出入境管理大队教导员石成海办公室。原来,老人与儿子共同出资购买南外石家湾龙庭港湾一商品房,为了孙子读书,想将儿子一家三口的户籍迁到商品房所在社区,老人觉得过户时收取的公证费偏高,想不过户直接上户。6月25日,庞林佑向达川区“民情说吧”反映情况。老人的想法通过区委群工局转到大队后,工作人员立即想办法帮其走访补齐相关材料,当场承诺不需他亲自再来跑……就是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承诺、一份简简单单关怀,却让当事人感激在心,特意送来一面锦旗。
用真心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时隔不久,一位70多岁的老人急冲冲地来到政务中心公安窗口要求民警更改年龄。“我想更改一下我的年龄?”“老人家,莫着急,先坐下,慢慢说”。工作人员了解到,老人自已经70多岁了,但是身份证上还是60多岁,老人要求恢复真实年龄。根据相关文件规定,更改年龄必须要有法律上的原始依据,老人提供的老户口本上又有改动的痕迹,不能作为更改年龄的依据。按照这样的情况,户籍民警可以很简单的拒绝老人的申请,但户籍民警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通过查找辅证,查询人口普查的档案,翻阅老的户籍常表,通过调查与老人同龄的老人的方式,调查老人实际的出生年月,最后在多方努力下终于帮老人更改了年龄。
用耐心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达川区户政出入境管理大队不仅要承担全区的户籍审批,还要承担城区所有派出所的户籍工作。虽然工作繁杂,但是工作人员却是对每一位前来办理户籍的群众十分耐心。2014年5月10日,一大腿残疾的大树镇胡某到达川区政务大厅公安窗口办理临时身份证,身上只带有残疾证,民警在耐心细致的了解情况后,考虑到其左腿大腿切肢,如果一定按照政策要求回去拿其他证件行动不便,就积极主动帮助他联系区残联,了解其残疾证号准确无误后,立即查询公安户籍系统查实身份。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全力相助,不到半个小时内为其办理了临时身份证,胡某感激不尽。
用爱心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014年5月30日上午,一位老人步履蹒跚的走进堡子派出所,要求办身份证,户籍民警按照老人的要求,反复查找与其相关的信息,未能查找到老人的户口信息,户籍民警经过细心的询问得知,老人叫程代珍(女,62岁,米城乡先进村1组),无儿无女,老人独自一人居住,由于智力低下,生活十分困难,平时很少使用户口簿和身份证。没有身份证就不能享受国家的各种补贴,老人十分着急。由于没有任何户籍上的依据,堡子派出所将此情况上报给区户政出入境管理大队,领导在了解这一情况后,要求将此事特事特办,并派人到老人所在村委走访得知,老人2004年与其前夫颜某离婚这一信息,而颜某已经离世多年。民警立即到达川区人民法院调取了离婚当时的民事调解书,证实老人的具体情况属实后,帮助老人收集其他相关证明资料,仅仅一周时间就为老人补录了户口,让老人有了自己的身份,能够正常的享受国家的困难补助。为了让困难群众、在校学生办事方便,户政出入境管理大队还定期派人深入学校、村社、家庭为他们办理身份证,解了群众的燃眉之急。
用决心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按照公安部的有关要求,达川区户政出入境管理大队严把办理户口和身份证的关口,彻底解决户口和身份证信息“错、重、假”问题,建立定期网上查询制度,对户籍员办理的户籍业务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该大队通过“市委书记信箱”、“凤凰山下论坛”、“民情说吧”等方式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今年以来,共收集群众各类诉求220余条,研究回复率达100%,解决群众难事120余件,真正做到群众诉求有求必应,真正把群众装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