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10.12.2014  11:09
告别“粉笔+黑板”的时代,告别自制教具,告别幻灯片教学……如今的教师,不仅要有知识,还要善于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形象地传播知识,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会学知识。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达州市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顺势而行,主动作为,全市各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教育质量不断攀升,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教育装备——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普及到学校 达川区是大竹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省级试点示范县。 石桥镇中心小学(离中心城区70余公里)。校园操场上正在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副校长李泽智说:“这种流动电影将会越来越没有市场。因为学校已建立了高速城域网,建成了平安校园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和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不仅方便管理和教学,孩子们坐在教室里也能收看这类电视节目或电影。” 每间教师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开通了网络。30个教学班,班班配备了实现视频教学的“班班通”全套设备,老师们所使用的教案是电子备课教案。数学老师宋杰、英语老师李立立等正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为孩子们上课。 达川区九岭乡千丘村小学只有3位女教师,她们会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上课。其中一位女教师正在使用小白兔搬家动画,教孩子们学10以内加减法。这跟过去的棍棒或拇指数数教法截然不同,更形象、更生动、更易于孩子们接受,令人耳目一新。 达川区教育局副局长孙韵说,近年来,该区实施农村“远教”项目工程,装备模式一(光盘播放点)学校482所、模式二(卫星接收点)学校103所、模式三(计算机网络教室)学校89所;实施农薄(“班班通”)项目工程,建多媒体教室416个;137个(包括代管通川区49个、经开区5个)村小教学点,全部实现卫星资源接收及应用。 仅2013年,该区就投入1100多万元资金为农村学校装备远教设备,架设教育信息化“高铁”。 设备使用——正实现变“要我用”为“我要用” 管村镇达川区希望小学负责培训教师的周小娅教会了新教师颜当芝和老教师程代容正确使用模式二,下载卫星教育资源为孩子们上课。她说,这些教育资源不仅有助于村小上好语数课,即使村小老师不会上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也能利用现成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孩子们跟着电脑学唱歌、学画画、学跳舞。 为实现教师全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目标,该校实施了老中青教师搭配抬班策略,“逼”着老师们学习使用这些设备。管村片区教育联络点主任吴学平说,辖区7所学校都在加快教师使用培训,教师对设备的使用正实现变“要我用”为“我要用”,使用这些设备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 据了解,目前,达川区各学校正逐步建立健全强化教师使用设备设施、实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使教育资源的应用得到制度保障。 教育反思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需多方发力 据了解,不仅是达川区,大竹市各县(市、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设备配备与使用都已上了新台阶。宣汉、万源、渠县等贫困县,近几年争取了更多国家农薄项目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通川区、大竹县、渠县等已实现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设备全覆盖。 同时,大竹市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设备的配备和使用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校际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部分学校的设施设备已不能适应教学需求。一些学校的设施设备还只是一种摆设,教师并没有真正使用。更新教育资源,维护设备设施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一些部分农村教师、特别是一些即将退休的老教师来说,转变教育观念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达川区教育局局长李健说,提高设备的使有率,关键在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充分调动他们的使用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使用能力。要搭建教师学习平台,加快教师使用能力培训。要建立健全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骨干教师和项目教师考核机制,确保设备使用正常。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仅依靠教育主管部门想办法解决远远不够。在人才引进和经费筹措上,各地要形成以政府为主,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多渠道支持的体制。达川区在“千名硕博进达州”活动中引进了人才,融资1个亿工程的的最新设备有望明年4月前安装调试结束,这些都离不开各部门的帮助和支持。 (达州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