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为每个贫困村下派1到2名技术人员

29.03.2016  12:51

 

      做好产业扶贫规划和提供技术服务
        (张冬梅  记者  钟美兰)3月25日,达州市两会期间,“脱贫产业规划”受到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热议。达州市政协委员林钢在调研中发现,有的贫困村脱贫产业由村两委拍脑袋决定,或者不进行产业规划。“有一个贫困村位于山区,交通不便,留守的都是老年人,村两委动员老百姓种葡萄。”林钢说,葡萄对交通运输条件和技术要求都很高,显然在这里不合适。
        这不是孤例。“有农民反映,近十年来,县里、乡里都先后规划发展过柑橘、红提、猕猴桃、大棚蔬菜等产业,养殖过珀尔山羊、蜀宣肉牛、毛猪等,但都是搞啥亏啥。”市政协委员罗瑜建议,在制定产业规划时要做到尊重市场规律、优势互补、因地制宜、全市统筹。
        这段时间,渠县渠南乡大山村贫困户蒲长久一直为养猪还是养土鸡而纠结。“政府说养土鸡收益高,但是我养两头猪,投资小,风险也小。”“产业扶贫要结合村情和市场,制定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市人大代表李义贞说。“产业扶贫以市场统筹,区县把握,一村一业,个性解决精准扶贫,共性驱动区域发展。”达州市农业局局长王成说,2015年达州市制定了产业扶贫方案,产业扶贫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贫困村率先进行产业布局:达陕高速沿线10万亩富硒茶产业带,巴中—通川—开江都是休闲农业观光带,开江—万源粮经作物经济带。为指导各贫困村做好产业扶贫规划和提供技术服务,达州要派出1098名技术工作人员,平均每个贫困村1—2人。
        “技术员规划指导既会考虑区域协同发展,也考虑个性需求。”王成说,到2020年,达州各县(区、市)初步构建“跨乡联县”特色支柱产业体系,贫困村至少覆盖1—2个特色产业增收项目,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至少参与一项以上特色产业增收项目,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达州两会上,乡村旅游也成为“高频词”。热议的背后,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看到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小、散、弱、低,同时也看到了乡村旅游带来的脱贫攻坚希望。
        “现在乡村旅游打造,点是点,线是线,各个县自己发展,以达州城区为中心,各个点成放射状的。”达州市政协委员唐定智说,乡村旅游规划缺乏科学性,难以形成总体的冲击力,农家乐消费也比较单一,同质化发展严重。
        达州乡村旅游到底要怎么办?“达州旅游资源必须站在区域大格局中去规划。”达州市人大代表罗建认为,乡村旅游必须突出重点、统一包装、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达州市旅游局局长李晓波表示,今年达州将启动《达州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编制,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提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