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合作 四川公益探路新模式
◎中心负责人说:希望探索出一条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社会组织负责人说:平等的伙伴关系让我们对这里有了更多好感
∥前沿
沿成都有名的宽窄巷子西行,穿过上同仁路的绿荫,一处名为“下同仁路19号”的四合院,近两年声名鹊起。往来其间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公益创业者。
而此处被他们称之为“家”的地方,诞生于2014年3月5日。彼时,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科协、省残联、省侨联、省关工委等部门联合设立全国首个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四川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为了推动中心社会化、规范化运行,在省民政厅注册登记成立了四川协力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
该中心从何而来?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这里的诞生
雅安跨界平台模式,从应急到常态拓展
从事公益服务的汤孟英清晰地记得,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发生后,她从成都来到芦山县城,可擅长儿童社会活动工作的她一度没找到施展空间,“有力不知道往哪使,只能干着急。”
芦山地震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700余个社会组织,1.8万余名志愿者先后奔赴灾区一线。由于对抗震救灾有关政策规定不了解、对受灾详细情况等信息不明晰,导致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呈现出响应及时与无序参与、数量众多与缺乏统筹并存的现象。
为统筹协调社会力量依法有序有效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四川省成立了全国首个灾害应对社会管理服务平台——雅安市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雅安中心),搭建多家群团部门和社会力量“跨界”合作,雅安中心为社会组织提供政策、信息、场地等服务,引导其依法有序参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两年间,雅安中心协同多家基金会援建学校162所。
广东知名社会工作者周小燕认为,和汶川灾后重建不同,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中最大的亮点不是房屋道路等“硬”东西,而是各类专业社会服务力量的有序汇集。“雅安模式”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如何让灾区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经验从点到面、从应急到常态、从灾区到非灾区拓展?
2014年3月5日,四川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应机而生,群团服务中心主任由省级群团部门相关负责人轮值担任,“我们希望探索出一条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新路径。”中心主任、团省委副书记克克说。
这里的氛围
没有一丝官气,很有公益圈子感觉
在2015年国际志愿者日到来之际,12月4日,在省群团组织社会服务中心牵头下,四川公益界创新设立的“伙伴互助”项目启动。
“我省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积极投身公益服务的社会组织,很多‘草根’组织在项目‘青黄不接’、购买服务资金回款不及时情况下随时可能死去。”成都公益人雷建说。
如何让“草根”组织能创造更多价值,实现更多梦想?我省18家社会组织共同发起“伙伴互助”项目,通过资金互助的方式,加强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目前已有18个伙伴,我们的目标是100个,如果以后能发展成基金会就好了。”中心副主任赵龙说。
“正是群团中心这种开放式、接地气的工作氛围,才能够孕育这种创新。”四川大学民政部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主任郭虹说。
2015年,中央群团工作会议要求群团组织,要防止自闭于高楼,切实发挥好凝聚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中心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成都寸草心居家养老服务负责人侯俊涛回忆说,他第一次到中心时,几个年轻人围坐在院子里的小桌旁探讨着公益话题,工作人员的话里听不出一丝官气,“很有公益圈子的感觉”。
通过与“小伙伴”对社会需求的探讨,中心制定了政府购买服务计划。在侯俊涛眼里,有了像这样的发起方,社会组织就有了发言权,这让一批公益人凝聚在中心周围。“平等的伙伴关系让我们对这里,对群团组织有了更多好感。”在与群团组织合作参与社会治理的工作中,成都责仁公益中心理事长黄凯鹏认为,群团部门与基金会、公益组织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公益伙伴”。
中心已与1000余家基金会、NGO组织建立了常态化联系,联系社会组织、基金会等近2000家和志愿者180余万人,初步探索出了一套群团组织协同社会力量的路径和机制。
在中心组织的一场“NGO出题、团干部作答”沙龙互动活动上,面对如何帮助回乡大学生创业的问题,第三小组中的几位团干部拿出的方案得到了成都大地社区家庭帮扶中心理事长陈涛的称赞,“首先想到的不是从资金需求切入,而是以选择好创业项目为导向,这是成熟的NGO工作思路。”
这里的成果
助推数亿元公益资金,实现精准匹配
公益组织在运营过程中“找不到钱”,一些基金会深感“花钱难”,这是当前社会组织领域的真实写照。
为了更好实现资源匹配,群团中心进行了各种尝试,比如尝试开展项目推介会,让基金会和草根组织面对面碰撞等等。在宜宾专场推介会上,春苗公益助学中心带来了“乡村童园”助学项目,计划在5个点位开展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关爱项目。这个看起来非常温情的项目,却被几位来自基金会和知名社会组织负责人泼了冷水。省青基会理事长刘玥说,“同等条件下,基金会更倾向于救急。另一个‘关爱脑瘫儿童’项目,因为帮助弱势孩子接受体育训练等‘软服务’给力,我们决定拿出资金支持这个项目。”
通过各种方式,中心成立以来,加强同基金会和企业的资源对接力度,先后联系国电大渡河等企业90余家,争取合作资金达7000万元;整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壹基金、中国扶贫基金会等资金3000多万元;先后整合群团部门及所属基金会资源,发布购买社会服务项目114个、项目总金额3500余万元,推动群团部门购买社会服务的常态化。通过群团部门累计联系对接公益项目423个,项目总金额3.14亿元。
在汇集资源、分配资源的互动过程中,社会组织的理念也影响着党群部门、出资方的思维。
社会组织善于项目化运作和品牌打造,令团省委书记刘会英感慨不已,“社会组织工作精准,持续发力,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