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事业发展的趋势——对成都市运用“互联网+”推动社保治理现代化实践的思考
近年来,成都市人社部门针对社保公共服务面临的经办服务、制度运行与监控、风险防控和科学决策等现实矛盾和突出问题, 在运用 “互联网+” 推动社会保险治理现代化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从全国层面看,成都的探索经验可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一是 “互联网+” 已经成为人社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公共就业和社保服务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资金配备等现实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保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另外,社会保险各系统分散运作、转移接续困难和统筹层次低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社会保险碎片化状态。便捷的互联网络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可有效支撑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成都的实践表明, “互联网+” 能有效促进社保制度、 服务和技术创新, 促进社保治理能力提升。“互联网+” 将会成为突破我国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体制性障碍的有效途径。
二是成都市探索和实践表明,运用“互联网+” 推行社会保险治理现代化,是社保事业发展的趋势和未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步向社会保险经办工作和服务的各个环节渗透,信息及信息资源管理成为经办工作的重要领域。经办工作对网络和信息技术,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互联网+” 有利于提高经办的服务效率和质量,防范经办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简化办事环节,落实内控制度。 将 “互联网+” 融入到社会保险事业的管理中,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保险各项业务的融合,以及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有利于服务便捷化和政府管理效率提升。因此,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和大数据战略的推进,随着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健全, “互联网+” 未来会成为人社各项事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
三是从成都市的探索和实践可以发现, 社保治理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水平, 是 “互联网+社保治理” 的难点。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水平是一个地方信息化思维在发展理念、思路和路径选择的综合反映,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该地区在制度建设、服务标准规范建设、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财政资金投入的情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地城乡发展的状况、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因此,成都经验具有一定的示范性,但在经验复制方面又必然存在其局限性。成都的探索和实践也表明, “互联网+” 和 “社保治理” 二者融合发展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各地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关资源条件和发展环境不同,但“互联网+” 的发展理念、 思路和途径是相通的。这也是成都实践对各地最有价值的经验。
即将到来的 “十三五”, “互联网+” 推进社保治理现代化还面临新的问题和困难,应着重做好应对。
加快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的标准化建设。社保标准化建设是新形势下提升社会保障能力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一项需要多方面协调推动的系统工程。坚持依法行政、依规管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经办管理效率,确保社会保险持续发展,标准化建设是必由之路。
逐步扩大社会保险信息网络范围。首先,社会保险信息网络应逐步覆盖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服务机构,并延伸到街道、社区和农村乡镇,面向城乡所有保障对象,最终实现全覆盖。其次,应完善跨地区业务协作的技术支持环境,加快推进社保统筹层次,逐步实现市级统筹向省级统筹转变,应加快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和大数据支撑能力。最后,应促进社会保险与人社其他业务系统有机整合,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社会保障及相关各项业务之间的衔接和协同办理,为实现地区间劳动保障业务协作提供支持。
加强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社会保险信息系统通过运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社会保险经办数据的高度集中,为不同险种业务经办提供了操作和管理应用程序。在提高社会保险经办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增加了信息系统本身的操作风险。因此,必须制定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提高信息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及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降低人为因素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可能,形成良好的信息传递渠道,为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加强社会保险人才队伍建设。 “互联网+” 时代对社会保险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新的要求,应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培训长效机制,强化对信息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信息化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既懂技术又熟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探索建立适合于信息化队伍的激励机制,为信息化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对全系统业务人员,特别是基层业务人员的信息化培训,提高信息系统应用能力。加强与技术服务商的合作和规范管理,进一步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