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日债:舆情罕见的为债券违约欢呼

12.03.2014  14:09
核心提示:  3月4日晚11时15分许ST超日发布公告:对于2012年3月7日发行的11超日债将无力支付其大约人民币8980万元的利息。这是规模12万亿

  3月4日晚11时15分许ST超日发布公告:对于2012年3月7日发行的“11超日债”将无力支付其大约人民币8980万元的利息。这是规模12万亿美元的公开交易公司债市场有史以来首次出现违约,因此不少人也将2014年定义为中国债券市场的风险元年。

  “刚性兑付就这样打破了,轻轻的。3月4日,中国金融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天,超日债宣布违约。”

  由于是标志性事件,媒体、市场、机构都有不同的见解、反应以及预测。但针对之前两起信托事件所引发的负面舆情,这次却赢得了不少叫好声。英国《金融时报》如此形容:似乎除了在中国以外,很少能看见投资者和经济学家共同为债券违约欢呼的情形。

  宏源证券固定收益部研究总监邓海清: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中国债券市场走向成熟。

  产业投资人@京华秋雨:没有违约就没有债券市场,现在这个市场已经变得正常了。

  财经评论家@叶檀点评:象征性事件,中国债市刚性兑付就此终结。政府不再兜底,信用风险释放,信托募集量下降,民企债券价格将下降。

  @宋灼_海通期货北京营业部:超日债违约的爆发有利于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中长期将利好利率债以及国债期货。

  网友@江水东逝: 超日被允许发生违约可能暗示中国政府的立场正发生转变,可能将提高对公司债直接违约的容忍度。

  前中国央行顾问李稻葵:超日债违约一事仅仅是债券市场再正常不过的小波动,无须对此过度恐慌。更担心地方债的违约,如果地方债出现违约,大规模的风险将被释放出来。要防止公司债违约所引起的恐慌蔓延到信托产品和余额宝上来。对于中诚信托一事,应该让其出现重组,不能事事兜底。

  Lex专栏《乐见中国首例公司债券违约》:真正的危险并非违约,而是在于有人替超日还钱。今年1月,一只规模较小但知名度很高的投资信托基金在最后关头被纾困。上月,煤矿商联盛能源也被纾困。两起事件中的纾困人都是由关联方组成的不透明联盟。两起事件都无助于改善投资者对中国金融体系治理流程的信任。

  2014年3月4日-3月11日关于“超日债”有效新闻报道量的趋势图(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警示作用凸显

  目前,由于刚性兑付的存在,我国资本市场的收益率曲线一直是扭曲状态,而信托市场的风险收益曲线甚至都不完整,同时,刚性兑付的存在推高了市场上的无风险收益率水平,使得社会融资成本无形间上升。

  这种无违约事件的市场,让投资者无法真正区别出企业资质,即使是较优质的企业也往往面临着较高的融资成本,而资质已经较差的企业又往往不能被市场淘汰,因此对资金市场上释放的信号长期以来都是误导的,从而不能使资金得到正确的高效的配置。

  业内人士表示:投资人一直的心态是,相关部门不会让债券出现实质的违约,在同等零风险的情况下,自然收益率越高越受投资者欢迎,此次违约的出现以真金白银的损失给了这些投资者上了一课。

  尽管短期来看,刚性兑付被打破可能会对市场造成一定消极影响,甚至可能导致较大幅度波动,但对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中泰信托董事长吴庆斌:未来,在刚性兑付被打破的情况下,信托行业可以破除束缚自身发展的枷锁,盈利模式由息差模式转为资产管理模式,有利于信托公司回归主动管理的本源。

  评级机构中诚信国际表示:11超日债打破国内债券市场零违约,真正让企业的信用风险完全释放出来,让投资者切身感受到债券的违约风险,增强投资者主动识别风险的意识。同时,这也是推动市场修正当前金融市场风险收益错配的开始,信用评级和信用利差也将更加有效地反映市场风险水平。

  政府担保成首选 民企受挤压融资更难

  或许有人会为超日债违约而感到高兴。因为在任何一个健康的债券市场,违约都难以避免。而违约事件还会起到提示风险、强化市场纪律的作用。

  不过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的文章《超日债违约增大债券市场扭曲》则指出: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债券市场里,超日债违约并不会让债券市场定价回归合理,反而会让政府隐性担保享受更高溢价,从而让资金更多地流向微观回报率较低的城投公司(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恶化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增大金融市场的扭曲。超日债违约之后,反而会迎来一个更加扭曲的债券市场。

  就中国经济的现实来看,有了违约,也未必就有健康的市场。目前中国债券市场中确实存在大量像城投公司这样不按市场规律行事的融资主体,需要加以控制。但是,这些融资主体本来就没有按照市场规律来参与游戏,又怎么能指望通过市场纪律的强化来约束它们呢?没有理顺这些融资主体,市场扭曲的根源就无法消除。此时,任何强化市场纪律的举措都会反而伤害那些按照市场规律行事的融资主体。

  超日债的违约看似是向建立成熟债券市场又迈出了一步,但它实际上加大了债券市场的扭曲。可以预期,民营企业将会在债券市场中受到进一步的挤压,令资源配置更加向城投债方向倾斜。在这样更加扭曲的市场中,政府隐形之手的重要性进一步上升。在筛选债券时,债券所对应的微观财务状况固然需要考虑,但发债主体与政府的关系却更加重要。

  业内人士也有类似的观点:“类超日债”肯定是重灾区,尤其是那些正在经历去产能的行业,而同时发行人又是民营企业,本身的运营又遭遇困境的发行人可能会比较紧张,而且受投资人避险情绪影响,此类企业的再融资难度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违约几率。

  邓海清也表示,产业债风险高过城投债,中小企业风险高过大企业,民营企业风险高于国有企业,信用风险的高发区可能是产能过剩的行业,及高收益率的信托,城投债实质性违约的可能性较低,但是信用事件难以避免,例如借新还旧出现断档等。

  海通证券宏观研究员姜超坦言,此次事件必定对低等级民营产业债明显利空,而且影响深远。

  引发第三次钱荒的可能性增大

  当前,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国内竞争加剧等因素开始侵蚀企业利润,偿还债务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随着银行更加惜贷,部分企业主要靠债务支撑的资本支出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更多企业缺钱,还不起债的问题将会进一步暴露,这也将导致短期内“钱荒”可能重来。

  “腾讯财经”文章《债务违约将与“钱荒”恶性循环》提醒:3月后信托、信用债步入到期高峰,高杠杆、长久期资产安全性值得警惕。这将影响机构投资者行为,意味着银行信贷和投资将更重视安全,非标资金供给趋降,或影响社融总量加剧经济下滑。此外还将增加避险情绪,利好高等级债券等安全资产。

  青年学者许一力也有类似观察,他的《超日债违约的好戏在后头》指出:这个事件不应该当成普通事件,尤其它和前一阵信托业的违约结合在一起,那可就是大事了。从大的趋势上看,中国投资领域的童话故事刚开始露出真面貌,一个虚高的泡沫被逐渐挤出的时代正在走来。2014年,是刚性兑付风险爆发的元年,未来的几年内,整个信托业和债市都将逐步恢复到理性的状态中。这将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趋势。

  按照这样推测的话,接下来出现第三次钱荒一点都不为过。前两次钱荒分别是银行缺钱,债券市场缺钱,第三次钱荒可能由信用风险认识急剧提升导致,形成企业缺钱的局面。虽然超日只是冰山一角,但传统行业中存在大量刚性兑付条件下的低效融资,如果政策方向有调整,可能会导致冰山一角暴露之后,市场预期更多问题进一步暴露,短期内第三次钱荒可能重来。

  优胜劣汰 有利于长远发展

  在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偏弱的时候债市却爆出第一例实质性违约,部分机构担忧经济将面临更大压力。但亦有市场人士称从长远讲打破零违约将更有利于经济转型。

  姜超指出:避险情绪影响机构投资者行为,意味着银行信贷和投资将更重视安全,大类资产中风险相对较高的非标类资产将面临收缩,从而影响社会融资总量,加剧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但从债市发展途径来看,只有引爆信用事件,才能奖优汰劣,促进债市的长远健康发展,只有融资利率有效,才能真正促进中国经济转型。

  惠誉则预计:国内贷款人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将有所降温,这可能给较脆弱公司的流动性带来压力,特别是在一些受周期性滑坡和持续产能过剩困扰的行业。但国内公司出现信用违约长期而言对中国金融系统有利,因为该事件应会促使公司债市场更加自律,企业借款人的资本配置也将变得更加有效。该事件还可能推动监管部门加快步伐,进一步明确处理国内破产案和重组案方面的法律程序,从长远来看,这将令国内和离岸债权人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