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三村扶贫”行动 开启老百姓致富之路

27.02.2014  11:20

  四川在线资阳消息(记者 曾晴 实习记者 张力)“在没修路之前,我们宰龙坳村最偏远、落后。路又不好走,每次去卖辣椒,背起、推起去卖都很恼火。”“现在路修好了,外面的车可以进来,门前就可以卖菜。”简阳市雷家乡宰龙坳村4社的马德洲是贫困户,2月26日上午10点记者到达他家时,四处的村民们围了过来就七嘴八舌地说开来。

  “去年还得力于张书记带领我们种饵菜,我家就种了4亩地的饵菜,年底收入7000多元。以前是种的是油菜,毛收入才800元一亩。”马德洲的妻子说,“以前种玉米的地,现在都改种成西瓜了,还希望村上能给予技术指导。”“这你们放心,下周就有人过来对你们进行技术指导。”宰龙坳村党支部副书记张胜对村民的要求马上予以满足。

  遇到同样问题的还有碑湾村村民王绍金,他也希望村上开展技术培养,让村民们学会科学种植。自领导联村、部门帮村、干部驻村“三村扶贫行动”开展以来,村民们种植观念已在发生巨大的改变。

   条条公路村连村,搭起村民致富链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对于交通不便的丘陵地区,真算的上是好对策。雷家乡碑湾村以前是最烂村,因干部班子软弱涣散而阻碍了村子的发展。新班子上任后,挨家挨户了解村民情况,并登记入册,很快密切了干群关系。为让老百姓致富,村上决定从修路开始。

  “路修好了,这是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现在社社通了水泥路,对村上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了很大的帮助”碑湾村党支部副书记毛中宝告诉记者,“现在村上种植了千亩蔬菜,并成立了蔬菜合作社,路通了后外面的老板直接开车到田边收蔬菜,村民收入从2012年人均2900多元到现在人均5000多元。现在村上开始培育青脆李720亩。

  据了解,村上还有一条公路正在和资阳对接,如果这条公路通了,以后碑湾村离资阳只有六公里,坐车不到十分钟的路程,“村民以后都不赶乡镇场了,直接赶资阳。

  对此,碑湾村党支部书记王绍奎打起了另外的算盘。“交通的便利会让碑湾村越变越好,我们规划发展农家乐,计划用3年的时间先将李子培育好,同时发展林下经济,比如在李子树下养鸡。接着改造厨房、卫生间、硬化院坝,以后变成赏花、品果、吃饭为一体的农家乐。”王绍奎告诉记者。

  “现在村上路通了,发展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了,带动村民对土地也越来越珍惜。接下来希望村上能选好种子、好技术,为村民开展技术培训,让村民们科学种植,促进增收。”4组村民王绍金,10亩地的榨菜刚刚卖完,赚了一万多元,乐得合不拢嘴。他从外出务工的村民手中流转20亩土地,一年下来靠种植油菜、小麦、榨菜等纯收入近5万元。

  宰龙坳村的交通条件也在逐步完善,目前村上公路的“毛细血管”已修好并连接了每个村社,主干道也将于今年修好。据了解,宰龙坳村因为公路修通,收购西瓜的老板们都自动上门进行“跟踪服务”,从村民种下西瓜到收获西瓜期间,定期上门进行技术指导。

   三村扶贫”行动,惠及雷家乡3村

  雷家乡共有10个村,91个社,共有25个驻乡镇干部,联系村的干部每村近3个,主要负责村民的生产、生活、政策宣传、矛盾化解等问题。“三村扶贫”行动扶贫雷家乡3个村,27个社,大约4000多人。

  “整个三村扶贫项目,政府扶贫资金600万,3个村集资300万,扶贫局扶贫资金200多万,2013年底,我们雷家乡已投入近1100多万元,近29公里的社道需要硬化,已经硬化20公里,还有近9公里今年再投400万打好。”雷家乡党委书记汪华介绍,“连网路3.78公里,我们乡2.4公里路已经整好了。堰塘整治3村共治20口。

  如今,雷家乡碑湾村、宰龙坳村、响坛村3村所有社道通完,扶贫青脆李种植面积达2300亩,近18万株李子树,三年之后能初挂果每枝树10斤,保守估计总产值达400多万元,人均增收1200多元。此外,全乡还种植近1000亩核桃、3000多亩晚白桃,这些都为村民们创收创造出了一条条路子。未来雷家乡的李子产业园区也将为乡村旅游埋下伏笔。

   三村扶贫”行动,真正为村民办实事

  雷家乡3个扶贫村的变化只是“三村扶贫”行动让干部驻村带动村民致富的冰山一角。据悉,资阳市启动新一轮领导联村、部门帮村、干部驻村“三村扶贫行动”以来,两年来资阳市共有637名市县级领导干部、325个市县级部门和7000余名机关干部深入贫困村,帮扶贫困村96个、贫困户4000余户,引进帮扶项目89个,为贫困村争取和落实帮扶、捐赠资金34248.028万元。

  目前资阳市已派出驻村干部173名,为了让干部真正融入农村,不搞“蜻蜓点水”、“遥控指挥”,资阳市建立健全《部门帮村工作考核办法》、《驻村干部管理考核办法》,进一步细化了帮扶任务和工作责任。此外,为让驻村干部“待得住”、“干得好”,资阳市通过建立与扶贫村沟通机制,褒奖优秀,在项目、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驻村干部工作与原单位脱钩等方式,为驻村干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努力为驻村干部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