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四维资源 泸州泸县加快社区“三有一化”建设

28.11.2013  16:25

   四川在线消息(周旗)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针对社区作为流动人口的集散地、各类组织的集中地、各种社会思想的扩散地、社会矛盾的聚集地的深刻变化,泸县坚持抓基层打基础,整合人力、财力、物力和大党委资源,保证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社区区域化党建格局初显成效。

   整合人力资源,确保有人管事

  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坚持公推直选、面向社会公选、上级党组织委派等方式相结合,拓宽选人渠道,大力选拔政治引领能力强、联系服务群众能力强、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强的“三强型”党组织带头人。46名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大专及以上学历38名,占82.6%;平均年龄47.3岁,35岁以下的有2名、35岁-54岁的有37名。

  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职业化建设。重点加大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区服务、残障康复、婚姻家庭、职工帮扶等专业服务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采取“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运作”办法,探索配备社区专职党务工作者11名,培养造就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强化社区干部队伍指导培训。建立定期培训制度,每年对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一次集中轮训。轮训期间,邀请县委组织部、县纪委、县政法委、县群工局、县发展和改革局等部门相关领导,分别结合当前全县的热点、难点问题等进行“菜单式”培训,通过主题座谈、民主恳谈、专题讲座、实地考察、实例分析等形式,着力提升社区干部应对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积极组织他们到县内外先进社区参观学习,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

   整合财力资源,确保有钱办事

  加大财政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社区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改善社区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落实每个社区工作经费不少于3万元/年;出台《关于调整村(社区)干部基本报酬及办公经费补助标准及党员教育培训经费的通知》,社区党组织书记报酬提升至2400元/月,主任每人每月2200元/月,专职干部2000元/月。同时,各镇根据实际科学设置多项单项考核和综合考核,进一步激发了社区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动力。

  整合社会投入。全面推行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各级职能部门委托社区承办事项,普遍推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落实费随事转工作经费2—5万元/年。开展与辖区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积极争取驻区单位在社区建设中提供人、才、物方面的支持。同时通过党费支持、自主创收、社会捐赠等方法拓宽筹资渠道,形成了财政支持为主,其他方式为补充的社区党建工作经费保障体系。

  严格使用管理。出台《社区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资金管理的范围、标准及资金拨付条件。镇党委对社区实行账务、资金双代管制,对资金收支单独建立账目,指定专人进行专户管理,准确、规范核算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同时,建立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体系,加强对社区资金分配使用的跟踪监督,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保证工作实效。涉及重大项目、民生民利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等实行“三必须公开”制度,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整合物力资源,确保有场所议事

  标准化建设。坚持“集约利用,资源共享”,出台《社区阵地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按照单个社区办公用房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公益性服务用房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的标准,对社区新建阵地总投入在50万元以上的,按总投入50%的比例、最高不超过50万元给予补助;对社区改扩建阵地总投入在20万元以上的,按总投入50%的比例、最高不超过20万元给予补助。截止目前,46个社区阵地已全部达标。

  综合化配置。坚持“一室多用”,普遍设立志愿者工作站、老年人服务站、青少年学习站、文化体育活动站和综合服务中心等“四站一中心”,推行社区标准布置,实现了劳动就业、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在社区全覆盖。整合驻区单位党员教育场所和公益性服务设施,89%已向社区党员和居民群众开放。

  功能化服务。开展全程代办服务。围绕“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规范设置计划生育、社会保险、民政救助等群众经常办理的8类25项服务内容,建立首问责任制、承诺代理制、预约上门制等规范化服务制度,实现了“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开展便民利民服务。依托社区阵地,配套幼儿园、卫生室和便民超市等社会服务,拓展公益性、互助性服务功能。开展“量体裁衣”特色服务。建立社区“贫、弱、病、残”困难居民档案制度,开展“一对一”个性化服务;推行党员志愿服务“基础台账”+“信息卡”、“服务卡”、“积分卡”的“一账三卡”的管理机制,形成了辖区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生动局面。截至目前,社区双报到党员2533名,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参加各类志愿者注册率达91%,社区志愿者注册率占居民人口15%以上。

   整合大党委资源,推进党建区域化建设

  建立网格化组织体系。制发《关于全面推行社区大党委制的通知》,探索建立社区大党委11个,活动党支部33个,网格党小组112个;配套建立工青妇、小区业委会、老协会等群团和自治组织,构建了社区大党委为核心、驻区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内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格局。

  探索社区党建信息化建设。整合县级部门、社区面向居民群众、驻区单位开展服务的事项和流程,建设集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的社区信息服务台账,全面支撑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在福集镇清溪社区探索建立社区综合信息采集和利用平台,推动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加强社区干部信息技能培训,推进社区组织内部管理电子化,搭建社区组织与居民群众联系沟通的网络平台。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进社区,全部配备专兼职站点维护与管理人员。

  建立常态化维稳体系。健全社情民意和维稳信息收集研判机制,建立社区干部定期走访、党代表定点接访、党员分片包户联系群众等制度。通过设置意见箱、开通支部书记热线、搭建网络交流平台、选聘维稳信息员等形式,畅通群众意愿表达渠道,及时了解掌握社情民意。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居民小区建立“民情室”,随时听取群众诉求,调解矛盾纠纷。成立由调解员、法律援助人士为主体的“2+X”联合调解队,经常上门服务,将矛盾纠纷调处在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