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贫困村“摘帽”农业局也拿出一“计”
6月16日下午6点,达州市开江县讲治镇光明寺村,张希见坐在自家屋前,见天色渐暗,他神情略显焦急。不一会儿,一个骑着摩托车的身影出现在村道上。“终于来了。”张希见松了口气。来人是开江县农业局驻村扶贫技术员张必忠,他专程来这边查看李子树的长势。这些李子树,是张希见一家脱贫致富的希望。
光明寺村,是川东大巴山边缘地带典型贫困村的缩影,地处深山,交通不便,产业落后。
脱贫并不是件易事。但改变,从去年县农业局对口帮扶开始。
□记者 张红霞 曾实付真卿 李建英
脱贫之基:
“东拼西凑”先把路修通
光明寺村距离讲治镇有近20公里的山路。全村有375户1335人,去年精准识别贫困户74户,共222人。张希见就是其中之一,过去一家人靠种水稻、玉米和烟叶等传统农作物为生,脱贫似乎遥遥无期。
去年,根据统一安排,开江县农业局对口帮扶光明寺村。农业局派来的两位“新人”住进了村里,除了驻村“第一书记”刘平,还有农技员张必忠。
两人进村第一件事,就是要解决交通问题。之前开江县的村村通公路已修到村口,但村辖区内通到各家各户的道路依然是毛坯状态。但想要修路,资金是最大问题。县农业局商议后决定,不求一次性把路全部修通,有一点钱就修一点。去年,县农业局想办法出资修了1.1公里,县移民扶贫局出资修了3.75公里。今年,农业局准备再修1.5公里,还在村里建了0.75公里的生产便道。“东拼西凑”,交通问题终于有望得到解决。
脱贫之业:
创新“2+1”,村集体入股专合社
路要修通了,接下来就是产业。
刘平和张必忠通过调查,针对光明寺村地处山区,传统农作物无法规模化,效益低下等问题,决定引进李子和银杏种植产业,同时配合生猪和土鸡养殖。
“种李子主要是考虑劳动力问题,每年只需要施4次肥,再做几次病虫害防护,基本不需要重劳力。”刘平介绍,光明寺村引进种子时,已和公司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协议。而银杏是开江正在大力推进的新兴产业,采摘银杏叶提炼入药,市场前景看好。
蓝图很美好,但还需要贫困户真正参与进来。很多地方都是从外面引进业主,成立专合社,再吸引贫困户加入,但这样的方式仍存在风险,不能完全打消贫困户的疑虑。
最终,光明村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2+1”的形式:由县农业局出资10万元,以村集体的名义联合大户业主成立专合社,贫困户则以土地和劳力入股,收益后可享受分红。开江县农业局局长邓可万介绍,专合社产生的经济收益,村集体只分配5%,这笔钱又专门用作对部分特别困难贫困户的直接帮扶,全村脱贫后,收益用于村公益事业。
扶贫之人:
农技人员全员出动“一对一”进村
“长势不错嘛。”在张希见家地里,张必忠仔细查看着每一株李子苗,去年12月种下的树苗,如今已有半人多高。在树长成之前,旁边还能种点玉米,用来喂养土鸡,这些都能在李树挂果前的过渡期内保证持续不断的收入。
在光明寺村,张必忠可能是最受贫困户欢迎的人,因为他懂技术,能提供最直接的帮助。他和“第一书记”刘平一个出点子一个搞技术。据光明寺村村主任陈天见介绍,村里2015年底成功脱贫17户60人,今年截至目前脱贫22户67人,剩余的35户95人力争在2017年全面摘帽,“明年李子一挂果,绝对没问题。”陈天见说。
“第一书记+农业技术员”的方式在光明寺村试点成功,开江县将其在全县推广。今年4月28日,县农业局向全县51个贫困村“一对一”派出具有农艺师资质的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与驻村“第一书记”一道,协助各贫困村编制实施脱贫发展规划计划,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业新兴产业。
“把局里的家底全拿出来了,农技人员基本是全员出动。”邓可万介绍,帮扶按照“一村一人、不交叉、不重复、全覆盖”的原则,严格绩效考核,保持技术帮扶人员相对稳定。“贫困村不‘摘帽’,贫困户不脱贫,技术帮扶人员就不撤出。”邓可万说。
三十六计之
专合社发力
由县农业局出资10万元,以村集体的名义联合大户业主成立专合社,贫困户则以土地和劳力入股,收益后可享受分红。
记者手记
让脱贫有底气
“‘集体经济+专合社+贫困户’,‘2+1’的形式使得村里产业发展与贫困户的联系更加紧密、牢固。”在光明寺村采访,记者感受到干部群众对于脱贫摘帽的信心。
“2+1”激发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记者采访时,村民正在农技人员指导下开展果树病虫防治,350亩香脆李长势良好。村里还因地制宜发展银杏种植,对外销售银杏鲜叶;发展土鸡、山羊、生猪养殖等,长短结合助农增收。这一切,构成了贫困户脱贫摘帽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