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户练就一身“自我造血”本领

26.01.2016  10:47

 

委员们热议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 刘鑫 周金泉
    1月23日,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成都开幕。委员们围绕“十二五”规划收官、“十三五”编制建言,会议热烈隆重。尤其是对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让委员们在下午的小组会议上对脱贫攻坚展开了激烈讨论,共话扶贫路,共谋致富计。
    从去年7月至今,半年多的时间,全省各级政协委员围绕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方面,展开调研协商、视察评议、生态扶贫等各具特色的帮扶活动。据统计,全省政协系统4万余名委员积极参与其中,联系帮扶7238个贫困村、31113个贫困户,协调落实个人、社会资金10.79亿元。网络搜索关键词 “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达100多万条。
●说现状产业缺乏是最大瓶颈
    对于脱贫攻坚,委员们不约而同地谈到,缺乏产业支撑,是当前阻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大瓶颈。同时,基建薄弱、识别不到位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脱贫攻坚,最困难的是藏区和山区。”罗孝贵委员说,以甘孜州为例,打造产业是脱贫攻坚的第一要务,必须要有特色主导产业才行。
    雷文勇委员对此深有体会。他说,省内一些山区村道路差,农民虽然对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有极强的意愿,但无奈道路难行,就连企业的机械设备都很难运进去。
    基建配套的滞后还延伸出了不少问题。比如贫困户缺乏产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杨峰委员坦言,目前不少村冲着补贴去扶贫,整村整社都成了“贫困”。也使得当地贫困户脱贫意愿不强,贫富差距被逐步扩大。
    “扶贫攻坚决不能一味地‘输血’,必须让更多的贫困对象有‘自我造血’的脱贫能力。”雷文勇委员告诉记者,在自己对农村贫困户帮扶的实际过程中,发现不少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比较突出。同时,因病致贫、因工致贫的情况也比较普遍。
    秦启荣委员去年在基层蹲点调查了半个月,发现一些最贫困的村或贫困户没有被及时纳入扶贫的范围。“政府的专项扶贫资金每个贫困村一年100万元,要用来修路、发展经济,还要帮助贫困户盖房。”秦启荣委员说:“资金有限,没法全面顾及到,基层政府就要考虑这个村或户是否扶得起来,一些特偏远特贫困的就不敢纳入。因为完不成脱贫任务不好交差,只能确定有条件的村和农户,才能完成脱贫的考核指标。
●话未来政府引导多措并举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在精准环节上做文章。”杨峰委员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应当针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上下功夫,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贫困户建档立卡和精准识别的工作。同时,秦启荣委员还补充到,还必须做好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
    “扶贫攻坚政府更多应该是去引导,而不能大包大揽。”邱成平委员认为,精准扶贫归根到底还是产业扶贫主导,而政府应该联合第三机构或者企业,因地制宜做好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计划,做足市场调研,把选择权交给农民,这样才能有效地、充分地调动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脱贫“等、靠、要”思想。
    调动积极性是基础,让贫困户练就一身“自我造血”的脱贫技术才是关键。
    “要彻底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局面,智力脱贫应该摆在最重要的位置。”雷文勇委员说,比如搞产业脱贫,以养猪为例,企业通过“互联网+”模式,把养殖技术要点、圈舍修建规范等内容,通过智能手机APP等终端设备,图文并茂地发送给贫困户。同时,贫困户也可以通过APP把相关疑问以语音等形式,反馈给企业代表,真正提高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
    秦启荣委员还建议,对于一些因工致残、致贫的家庭,失独老人等群体,可以考虑政府兜底,建立新的救助机构和供养体制。邱成平委员也表示,在现有国家利好政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最终形成政府引导、产业支撑、社会扶贫的模式,加快扶贫攻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