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旌阳区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走笔
旌阳区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对症下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产业帮扶到蹲点督导,从危房改造到医疗救助……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各类帮扶规划,实打实地进行帮扶,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底,该区将全面完成40个贫困村退出和4666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发展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11月25日上午,记者在旌阳区和新镇白蜡村一家红苕粉丝加工厂看到,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几位村民把加工出的红苕粉一盆一盆地倒入池子里,然后再将红苕粉加工成粉丝。“红苕粉丝非常好卖,现在红苕价格比过去翻了两倍多。”村委会负责人介绍说,过去红苕卖不起价钱,老百姓也不愿意种,区上通过扶贫专项资金帮助该村发展红苕种植产业,成立专合社,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种植红苕的积极性。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500元左右,让贫困户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家不愁吃、不愁穿,还有一定的收入,今年底脱贫没啥子问题。” 白蜡村4组的贫困户何红玉高兴地说。白蜡村4组的贫困户何红玉高兴地说。
近几年来,旌阳区通过引入有实力的业主参与农业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带动了贫困户增收。目前该区新中的核桃蓝莓,双东的黑花生,和新的辣椒、特色养殖跑山鸡、七彩山鸡、雪峰乌鸡已形成品牌;荷花节、芳香产业园、李花会、枇杷节等城郊特色农业旅游已具雏形。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了劳动力就地转移,拓宽了当地群众的增收途径,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让贫困户住上新房子
家住新中镇白河村13组的李纯友妻子瘫痪10多年,一直住着土坯危房,是全村典型的贫困户。今年10月,旌阳区住建局帮他家建起了砖混结构的新瓦房。11月25日上午,李纯友高高兴兴地到场镇上赶集去了,他准备添置一些新家具,为搬进新家做准备。
据白河村村委会负责人介绍,该村不仅进行了危房改造,而且基础设施等生活、生产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村上有3个业主流转土地1600多亩,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长年有80多个村民为其务工,仅务工收入一年就达120多万元。“我们村今年底一定能退出市级贫困村,2017年贫困户全部脱贫没问题!”
今年7月,旌阳区政府办印发了《旌阳区2016年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今年危房改造任务143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3户。截至目前,143户危房改造基本完工,年底将全面完成改造任务,让贫困户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屋。
让低保残疾贫困户生活有保障
为了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旌阳区大力实施各类兜底政策,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和医疗救助,让低保户、残疾人贫困户家庭生活有保障。
截至10月底,全区有6838户、8143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资金1193万元,同时有1166人纳入农村五保供养,发放供养资金438.01万元,共救助临时困难人员1332户,发放救助金137.35万元;民政医疗救助22518人,发放资金1442万元。区残联为3300名残疾人发放重度护理补贴132.74万元,为2360名城乡残疾人发放居家灵活就业创业直补资金118万元,帮助扶持1100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发展生产,每户物资扶持折合人民币500元,共计60万元。民政与残联共同协作,为4618名低保残疾人申请审核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每名每月60元,共发放补贴221.664万元……通过相关政策兜底,确保贫困户不愁吃不愁穿。
同时,对贫困人口实施“十免五补助”政策,截至目前,免收贫困人口一般诊疗费9.36万元,发放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1001人90万元,晚血救助18人6.7万元,按照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个人承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比例不超过10%的政策要求,第一批补偿涉及9个乡镇483人,补偿总金额合计332130.50元。
“结对选派”确保“五个一”全覆盖
2015年,旌阳区委组织部认真拟定了区领导联系市级贫困村工作方案,全区29名区领导按照每人联系1-2个市级贫困村的原则,分别联系40个市级贫困村。同时,选派了40名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较强的优秀机关干部到市级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认真开展“结对认亲帮扶脱贫”行动,按照“县级干部联系4户、科级干部联系3户、一般干部联系2户、村干部联系1户”的原则,组织3000余名党员干部与5471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在40个市级贫困村成立了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组,选派了30余名农技干部担任驻村农技员,实现了区领导、第一书记、驻村工作组、帮扶部门和驻村农技员“五个一”全覆盖。(德阳日报记者肖盛雄 通讯员 江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