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增收靠啥?“五园”经济来帮忙

26.03.2018  20:32

 

通江县试解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难题

□程聪 特约通讯员 张光明
    3月21日,天刚麻麻亮,通江县云昙乡蒲家坪村贫困户向明忠就起床打开鸡圈,上百只土鸡“扑扑扑”地飞到屋后的山林里。
    土鸡飞出笼,旁边猪圈里大小十来头猪崽也嗷嗷直叫,等待主人喂食。池塘里500多尾鱼儿还等着喂麦麦草……
    从去年起,向明忠每天早上都要做这几件事情。“去年卖鸡、猪、山羊,收入有1.5万左右。”按照向明忠的计划,过几天把撂荒的土地翻耕出来栽几亩老鹰茶和青花椒,两年后就有稳定的收入了。
    由过去“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的“小打小闹”养殖到现在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向明忠的变化得益于该县鼓励家家户户发展“五园经济”。像向明忠这样建得好的“五园”经济,在通江县贫困户中达到1.5万多户。
盘活撂荒地资源变资本
    通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境内山高坡陡,全县有157个贫困村11.3万贫困人口。由于全县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丰富的土地、山林资源不少撂荒了。
    如何创新探索一条环境治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结合的新路子?通江县决定:盘活沉睡资源。
    通江县遵循群众种植养殖习惯,确定了以“菜园、果园、药材园、养殖园、加工园”为主的“五园”经济,鼓励贫困户投资投劳,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出台《“五园”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多产联动”的发展模式,共统筹涉农资金7800万元,按每户最高可补助2万元的标准,鼓励贫困户对房前屋后土地、山林、水塘等闲置资源进行有效开发,让其成为“摇钱树”和“聚宝盆”。
    产业要发展,技术是关键。通江县建立了基层干部培训基地,培育1.2万名“土专家”和“田秀才”,每年根据扶贫项目的具体需要,还选派200多名优秀年轻人才到高职院校、科研机构学习,为“五园”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到目前,全县共盘活、流转土地2.8万亩,已发展“五园”经济基地1.6万亩。
贫困户咋增收“五园”来保障
    “门前有菜园,屋后有果园,套种建药园,突出特色养殖园,联户建加工园”。这是通江县发展“五园”经济的真实写照。
    青浴乡文昌村68岁的贫困户刘明琼,十多年前因修村道路腰部受伤无法干重体力活,两个儿子在外务工,家里三亩多土地基本撂荒。
    有了“五园”经济奖补政策,刘明琼把撂荒的土地开发出来,栽植了一亩枳壳树,两亩青花椒和3分地的蔬菜,另外还养了几十只土鸡,去年收入就上万元。 

        刘明琼说:“过去穷怕了,搞个产业要资金,风险也高,要不是县上有政策建了几个园子,恐怕还穷哟!
    兴隆乡渔池村是一个贫困村,四川蜀望农林科技有限公司在该村流转土地1000多亩,全部栽植绿茶,户均达到2亩,四川翰林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看好发展前景,公司入住园区为农民提供销路,预计三年后初投产户平就可增收2000元。
    农民有产业,也可当股东。烟溪乡罗张窝村贫困户将自己种植的花椒、葡萄、蔬菜、花菇等产业统一交给村上的合作社经营,参与分红,当起小股东。据估计,该村51户贫困户,两年后仅靠 “五园”经济抱团发展户均可增收近3000元。
    青浴乡有种植枳壳树的历史,今年新植51万株枳壳树,全乡达到了77万株,去年市场行情达到了2.2元一斤,全乡枳壳产量达500吨,产值达到了200余万元。
    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两年来,通过发展“五园”经济,全县贫困户户均增收1280元,实现6.63万人成功脱贫。
    “长短结合来规划 ‘五园’经济,是山区脱贫攻坚的一条好路子,贫困户不仅短期能实现增收,长远的主导产业也能发挥很好的经济效益,实现永不返贫。”通江县委书记孙辉表示,“五园”经济要持续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