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称不诚信的受害者也常是参与者
不诚信,受害者也是制造者?
——从网络调查透视社会诚信现状
新华网北京6月8日电(记者何慧媛、张紫赟、周畅)超过88%的受访者曾因别人不诚信吃过亏,同时,又有75%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有过不诚信行为并感到愧疚——一项最新网络调查显示出一个耐人寻味的对比:不诚信的受害者,也常常是不诚信的参与者甚至制造者。
诚信,一个备受关注的当代话题。常有诚信故事令人感动,种种不诚信行为又让人气愤和疑惑。近日,新华社联合新浪、搜狐、网易开展的“中国社会诚信现状”网络调查引起广泛关注。
诚信过时了吗?不诚信原因何在?回归诚信从何做起?先后有22100多人通过填写问卷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三大主因导致不诚信现象多发
“您是否因为坚持诚信吃过亏?”面对这个问题,选择“有过”的受访者高达88.4%。
中国社会正在进入全面转型时期,社会诚信面临多元冲击。很多网民留言,批评假冒伪劣、地沟油、学术造假等社会不诚信行为,认为有些领域甚至存在较严重的信任危机。
调查中,受访网民认为,受诚信缺失影响最大的是“社会秩序和稳定”,84%的人选了这一项。而“社会风气”“国家声誉”“市场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杨宜音认为:“当社会信任被破坏后,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行。受骗经历的增加会导致社会诚信链条的断裂,一方面社会焦虑增加,人们处处谨防上当;另一方面,人们自己也有可能放松自我约束,做出不遵守规范的行为。”
不诚信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网民认为归结为“社会风气不正”“失信成本太低”“社会诚信管理体制不健全”等三点,分别有82%、79%、71%的人选择这三项。同时,63%的人选了“利益诱惑”。
杨宜音主持的一项社会信任状况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城市公众社会信任水平经历了一个曲折回升的过程,2011年是“不信任”,2013年以来则上升到了“尚可信任”。
杨宜音认为:“社会信任呈现回升趋势的原因,主要受到政府形象提升、公众使用新媒体等方式对不诚信现象开展舆论监督、契约意识增强等因素影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一系列整顿官员作风的规定和措施,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
超六成受访者仍崇尚诚信
“你是否曾经为自己的不诚信行为感到过内疚?”面对这一问题,75%的受访者勾选了“是”。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陆晓文分析,这样的自省折射的是民众对社会诚信现状的反思,反映出百姓对社会诚信的要求更高、更迫切。
诚信在中国文化中应占怎样的地位?78%的受访者认为“非常重要”,而认为“诚信已经过时了”的人仅有6%。同时,65%的被访者认为诚信是“良好道德的表现,应继续弘扬”。
陆晓文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讲‘仁义礼智信’,晋商、徽商等也有很多讲信用的故事流传至今,诚信在中国一直保持着非常重要的社会伦理地位。”
网友“傲视飞龙”留言:“无论何时何地坚持诚信都是难能可贵的。关键是社会环境让老实人吃亏,而不讲诚信所付出代价几乎微乎其微。”
本次调查显示,88%的受访者因为诚信吃过亏,但是当自身利益与诚信发生矛盾时,仍有近五成(46%)的受访者表示“会坚持诚信,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之一”,40%表示“看情况,基本坚持原则”,仅11%选择“优先考虑个人利益”。
专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大规模城镇化浪潮,迅速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新的社会结构需要重建新的社会信任,这种重建是一个持续的历史过程。
遭遇不诚信怎么办?
在多数网民看来,目前不诚信现象较严重的行业包括医药卫生、广告营销、房地产、食品轻工业,分别有71%、65%、60%、59%的人选择了这四顶。此外,电信服务业和金融保险等行业的不诚信现象也比较常见。
专家认为,这与近年来过度医疗、虚假广告、房地产项目偷工减料、食品安全问题、电信及金融诈骗等新闻的频繁发作密切相关。
如果遭遇不诚信,会如何对待?88%的受访者选择“今后注意小心防范”,占比第一;而选择“自认倒霉”的也达到53%。
相比之下,选择与不诚信行为对抗的人并不多。“到相关部门投诉、协商处理”的人有35%,“借助媒体舆论谴责”的人有25%。而愿意“诉诸法律”的只占20%。
“为什么都不维权?因为维权成本太高了,需要花时间去登记反映,问题是这些反映最终能否得到认真查处?”上海企业信用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柳正国分析,目前保障公众维权的法律条款还不够完善,需完善不诚信行为的处罚规定,提升处罚力度,“让百姓看得见‘维权’效果,才有信心和不诚信行为较真到底。”
“不维权,等于是助纣为虐。”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孝正认为,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力度保障公众维权利益;另一方面,面对不诚信行为,老百姓也要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都不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去“较真”,那么假冒伪劣行为、不诚信事件将愈发泛滥,直至全社会诚信底线一降再降,最终危害到的还是每个小我的利益。
提高诚信三大途径
对未来社会诚信度有怎样的期待?多数人表示乐观。相信未来社会诚信度会“不断改善”的受访者有39%,占比第一。远高于认为“一直退步”的20%和认为“和现在差不多”的12%。
“所谓‘礼失求诸野’。”陆晓文认为,“诚信社会建设的启动点就在于百姓对诚信的呼声和要求。”
调查显示,多数人认为,提高社会诚信度是一项综合工程,并非哪一种单一办法可以成为捷径。超过70%受访者给“政府带头提高公信力,打造诚信社会”“加大法律惩罚力度”“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三项都打了勾,此外,“增加对行善者的鼓励,让好人有好报”和“加强对不诚信现象的社会舆论监督”两项的得票率也较高。
网友asdhtgh留言,希望政府“以真心诚意、公正公平、与时俱进、踏踏实实的实际行动来服务于民,造福于民,取信于民!”
陆晓文认为,政府是社会公正的支柱,是整个社会诚信的支撑力量。政府应当顺应百姓对诚信的期待,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减少摩擦,加强润滑,做好服务,建立诚信的规则。
对于提升整体的社会信任,杨宜音则强调个体的力量:“诚信建设是一个社会工程。社会诚信是一个联系每个人自己和社会的机制,来自整个社会的共识。社会诚信的破坏,每个人都会遭殃;而社会诚信的良性运转,每个人都应当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