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温州民间借贷 从“地下”迈向“地上”
华西都市报记者温州直击民间金融之变
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
从地下钱庄的“放水”,到小贷公司的“融资”;从“私人起会”的“放贷”,再到担保公司的“吃利差”……民间金融就像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始终野蛮生长。
温州2011年爆发的危机,更是将“民间金融”推上了风口浪尖。“非法、诱惑、暴利”就像挥之不去的梦魇始终笼罩在“民间金融”的头顶。资金需求仍在,但如何让民间金融阳光化、规范化,成为所有城市都在探讨的问题。
一部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搅动一池春水,让这个领域的从业者们,看到了阳光和希望。作为“探路者”,温州在做什么?成都又能从中借鉴些什么?本报记者奔赴温州深入探访,共同探讨民间金融的困局与变迁……
3年前
6分、8分的月息很多,最高的达到1毛5(年利率180%)。“相当于借100万,一年之后连本带利还280万!”
3年后
利率基本上在年利率20%(月息1分6)左右。“以前很疯狂,现在比较理性,暴利也少了”。
温州人项波(化名),如今每个月都要替朋友还2万元的利息。
这个朋友“跑路”了。“我从外面借1分,借给他2分,有258万拿不回来啦,没办法,我认了,只能替他还,我不能跑。”项波说起这话满是无奈。
这只是温州跑路风波中的一个案例,像他这样“被剥了一层皮”的人,在温州数不胜数。
3月底,华西都市报记者实地走访温州,不管是企业家,还是出租车师傅,说起民间借贷,诉苦背后都是至今还在填的债务黑洞。
好在是,《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已经在1个月之前正式实施,该登记备案的登记,该阳光透明的不再偷偷摸摸,民间借贷开始向正规化艰难地迈出了第一步。
疯狂·昨天
3年前的全民借贷“借100万,一年后还280万”
上市公司圈来钱,没有搞实业,去放贷,老百姓到处借钱去放贷。
2010年,一个电话打来,项波把钱借给了外面开担保公司的朋友,连个借条也没有打。
“现在人联系不上啦,电话打不通啦!”项波说,听到跑路的消息,他连续失眠了一个星期。想着,“这么多钱多可惜啊,要赚多久才能赚回来啊”!
不过他最终还是想开了。“钱乃身外之物,这个人是多年的朋友了,他也不是社会上那种专门骗钱的人,也就认了。”
打一个电话就把钱汇过去,这在温州这个民间借贷特别活跃的地方,是常态。
然而,2011年的温州民间借贷跑路风波,把这种常态变成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后怕。
项波不敢再轻易借钱给关系不是那么太铁的人,参与民间借贷的资金,也出现了明显下滑。
“风波之后,温州人几乎都被剥了一层皮,民间借贷规模大幅度缩小。1200亿降到了最多800亿的规模,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怕钱拿不回来。”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
回忆起事发前的疯狂,周德文说:“真的是全民借贷,上市公司圈来钱,没有搞实业,去放贷,老百姓到处借钱去放贷,部分公务员也放贷……”而全民疯狂的同时,利率更是让人咂舌。
6分,8分的月息很多,最高的达到1毛5(换算成年利率180%)。“这什么概念,相当于借给你100万,一年之后,连本带利要还280万!”
然而全民疯狂,也导致了巨大的破坏性,一系列跑路、跳楼事件,震惊全国,到如今,很多温州人身上都还背负着巨额欠款。
“有一些参与放贷的公务员,连说都不敢说,更不敢去追债,否则这几千万几个亿的资产,钱从哪来的?”一位知情人士说。
3年后的理性回归“利息太高,就不敢借了”
除了看信用好不好之外,还要看借钱去干嘛。必须要做实业,而且实业能维持下去。
血的教训也给温州乃至全国带来了深刻反思。改革、制度配套、老百姓的观念也都开始出现变化。2012年3月底,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落地,颁布的十二条中,第一条就是“规范发展民间融资”;一个月之后,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也正式运营;2014年3月1日,中国首部地方金融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正式施行……
温州市金融办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27日,全市共备案民间借贷598笔,10.76亿元。其中单笔300万元以上应强制备案的121笔,总金额7.56亿元。
“条例实施后,相比以往来登记和咨询的人明显多了。”温州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负责人徐智潜说,近两年的运营过程中,发现了12起虚假民间借贷案例,都被及时制止。更重要的是,中心也搭建了民间版的征信系统,可以查询借款方的民间借贷记录,防止过度融资。
阳光化、正规化,逐步走上正轨。而对于老百姓来说,投资理性渐渐回归。
就职于温州大学法学院的副教授缪心毫,一直都在研究温州的民间借贷。他告诉记者,“很多企业也意识到专门搞放贷对自身有害,心思逐渐放到发展实业上去了。”
在他看来,“老高”(专门放高利贷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家农村的人也都参与民间借贷,只要有余钱都不会放到银行,只要借钱的人信用好,就借。”缪心毫说,当年大家关注利息高低,然而如今“利息太高,反而不敢借了。”
另外除了看信用好不好之外,还要看借钱去干嘛。第一必须要做实业,第二还要关注实业能不能维持下去。
这样的变化,也在民间借贷利率上有所体现。根据温州民间融资综合利率指数(后简称“温州指数”),如今的利率基本上在年利率20%(月息1分6)左右。“民间真实利率往往比政府监测到的高一点。”周德文说,大部分差不多月息在2分左右。
他直言“以前很疯狂,现在比较理性,不会再出现以前那样的无序,暴利也少了”。
破冰·今天
民间借贷合法化“条例出台不是万事大吉”
出借方担心的是,登记备案之后能否保证资金安全?另外,很多人都是不愿意露财的。
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这一次温州危机的爆发?
记者走访中,有人直言,“正规渠道满足不了,被迫向民间借贷融资。”有人分析,“以前一直都运行得很好,主要还是当时银根紧缩,导致资金链断链引发连锁反应”。还有人分析认为,“大批企业主偏离此前的实体经济,以至于空心化日益严重,从而埋下了危机的伏笔。”
在周德文看来,如果提早预防,及时监管,这样的危机也不至于爆发得如此猛烈。
“温州走在前面,踩地雷也是第一个。”他说,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温州兴办企业,民间借贷就逐渐有了雏形,发展到现在,历经多次波折,终于盼来了《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
他认为,条例带来了极大的正向引导作用。不管是个人,还是公司,都可以正大光明放贷,只要不非法吸储就行。这样的阳光化引导,让不少人少了顾虑,同时,也更受到法律的保护。
但值得人反思的是,“条例出台不是万事大吉”。周德文分析认为,如今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登记备案。
按照条例,单笔借款金额300万元以上、借贷款余额1000万元以上、30人以上的特定对象等大额民间借贷案件必须备案。
然而登记备案到底能带来什么?“出借方担心的是,登记备案之后,到底能不能保证资金安全?除此之外,个人隐私泄露了怎么办?很多人都是不愿意露财的。”他说,目前的登记情况不是很理想。
华西都市报记者走访温州期间,在位于东明路的登记服务中心也看到,已经运营快两年的中心大厅里,前来登记的人并不多,偶有咨询的人员前来询问登记细节。
解读
阳光化、规范化 民间“投资无门”得到改善
对以往“地下”借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民间借贷逐步浮出水面。
作为金改两年来的实际成果,《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的出台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样的条例对老百姓的投资产生了哪些影响?对此,温州市金融办监管三处副处长张崇龙接受了华西都市报记者的采访。
在他看来,条例施行后,将对老百姓的民间借贷行为产生一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主要是促进了民间借贷逐步走向“阳光化和规范化”。
“条例设立了大额民间借贷强制备案制度,明确了借款人的备案义务,鼓励出借人自愿备案。法院在对某些民间借贷涉诉纠纷进行立案时,要求提交备案证明材料;备案后将视为不是非法集资的重要证据之一。”他说,不良信息将纳入民间借贷信用系统等。这些措施出台,对老百姓以往“地下”借贷行为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民间借贷逐步浮出水面。
另外,这样的条例出台,也让民间借贷行为趋向“理性化”。
“条例设立了民间融资信息服务企业、民间融资公共服务机构等二类服务主体,通过提供相关借贷信息与公共服务,可以有效杜绝当前民间借贷因盲目与逐利而造成的投机化问题,逐步引导民间借贷趋向规范化和理性化。”他说。
更重要的是,以前民间“投资无门”的情况将得到改善,条例此次设计了定向债券融资和定向集合资金募集两种融资方式,允许合格投资者进行定向债券与定向集合资金投资,这些方式不仅可以解决中小企业及项目融资中存在的“短贷长用、短投长占”等问题,也可以为民间小资本和企业生产经营资金搭建对接的平台,畅通社会投融资渠道,解决温州民间资本的“两多两难”问题。
对话·当事人
若不及时监管
“很多城市的今天,就是温州的昨天”
虽然温州目前的民间金融逐渐规范,利率也下跌到可控范围内,然而让不少学者担心的问题在于,很多城市的民间借贷却在急速扩张,对此,周德文直言“危机重重”。
华西都市报:据您了解,国内其他城市民间借贷情况如何?
周德文:不乐观,我自己老家衢州,现在也是爆发了一定程度的民间借贷危机,和 2011 年的温州很像。最近湖南衡阳等地民间借贷也很活跃,几个月以前我才去衡阳做过报告,现在又希望我再去做民间借贷如何防范风险的报告。
现在很多城市的今天,就是温州的昨天。这个条例不仅仅是温州需要,全国各地都需要。
华西都市报:现在很多城市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很多的民间融资理财咨询公司或者是投资公司,对这个现象您怎么看?
周德文:温州最开始也有很多家所谓担保公司、投资公司。最高的时候达到上千家(其中:担保公司就有270多家),但是很多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成立公司的目的就是悄悄从事民间借贷活动,因为不合法,所以一定要找一个合法的牌子,打着合法的外衣去做民间借贷的事情。
现在整个温州的担保公司估计连27家都没有,因为没有必要了,大家都可以正大光明地去放贷,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借贷都是合法的。
华西都市报:温州经历的这一次风暴,您觉得对其他城市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
周德文:温州的经验教训,早点防范最好!我觉得政府一定要先泼冷水!要让老百姓知道民间借贷是有风险的,要引起高度警觉。而且,我觉得公检法要发出警惕高利贷,防止恶意讨债的公告,让老百姓清醒,包括媒体也是,要起到警示作用。
另外,很多城市目前没有立法的基础,但是地方政府可以制定民间借贷管理的政策性的条例,至少要引导规范化融资,相关机构也要加强监测和监管,掌握动态。
遇到融资理财公司、投资公司等这类机构急速扩张的情况,很危险,地方领导一定要头脑清醒,要采取措施。
立即评
模式不同 相同的是风险
温州的教训让人铭记警醒,但温州与其他城市的不同,也同样需要研究。
在重庆生活了四年的缪心毫就深刻体会到了,温州与西南城市的不同。
第一,“在温州借钱收利息是相当正常的事情,亲朋好友之间同样如此,但在重庆,如果要收利息,说不出口。”第二,“钱一定要动起来,放银行利息太低,富贵险中求!”
反观目前四川的民间借贷模式,大多是第三方民间融资理财中介公司搭建平台,投资者通过出资人代表,把资金汇入借款人账户。这样的模式,由于投资者互相不认识,容易触犯法律底线。
虽然两地模式不同,但相同的是风险。
纵观温州那一次危机,爆发前的征兆和迹象值得谨记:利率飙涨,觉得高利率是可以接受的,民间投资理财公司或者投资公司等急速扩张,身边的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民间借贷中……
及早防控,及早采取措施监管,可以防治一时,真正要让民间借贷合法合规,还是要靠法律、政策的引导与规范。(华西都市报特派记者 陈黎 温州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