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三成夫妻曾因“过年回谁家”吵架

24.01.2014  04:51

1月16日,北京站,开往重庆的临客列车外,一对情侣正在告别。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因为过年回谁家三成夫妻吵过架

新京报记者抽样调查100对老家不在一地的夫妻,29对夫妻选择两家一起跑

新京报讯 两口子老家不在一个城市,又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过年这几天去娘家还是婆家,成了最纠结的事情,一方团圆注定着另一方要“每逢佳节倍思亲了”。

昨日,新京报记者抽样调查100对在京工作、老家不在一地的夫妻,有28对夫妻曾为了过年回谁家吵架,同时有19对夫妻经过“较量”,干脆把老人接进北京过年。国内民意调查机构零点指标最新调查也显示,在调查的6个城市中,因“除夕去谁家过年”发生过争吵的夫妻达28.4%。

近三成夫妻因回谁家“内战

参与这次抽样调查的夫妻年龄在27岁至52岁之间。他们均在北京工作,父母等亲人在外地老家,且老家不在一个城市,夫妻中至少有一方是独生子女。过年回谁家成了他们要好好商量的问题。新京报记者调查的100对夫妻中,28对夫妻在商量这事儿时吵架。“老公希望春节回他家,可我是单亲家庭的独生女,妈妈除夕没我太可怜了!”家在广州的李小姐说,最后和丈夫协商的结果是,初四回娘家。

根据零点指标数据,在调查的6个城市中,天津夫妻因过年回家吵架的比例最高,为33.3%,最低是广州(22.2%),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夫妻吵架的比例均在27%~29%之间。

两成人选择轮着去双方家

在商量之后,选春节七天两家跑的夫妻最多,有29对。大部分是因为家在一个省,路途稍近,但距离很远的也选择了双方父母都照顾到。结婚两年的刘小姐和丈夫一个在黑龙江,一个在河北,他们除夕到初三在男方家,初四再回到女方家。“过年一是忙活,二是乐和,我们折腾点没啥。这点我俩观念一致,所以没有争议。

但刘小姐毕竟是少数,选择一年回一家过年的有22对,让他们做出妥协的不仅是距离,还有钱。

回家还得发红包,5000都不够给的。”网友“”说,婆家是广西人,结婚第一年先回了婆家,给家人发了红包,然后再回石家庄的娘家,又派包,来回机票就几千元。丈夫发现消费太高,于是决定今年过年回娘家,“十一”国庆去婆家。

争执后19对夫妻在京过年

18对夫妻选择坚持在婆家过年,因为这是很多家庭的传统,不能打破。从江苏省邳州市嫁到北京5年的王女士认为,夫唱妇随,就这个传统,过年肯定会去夫家。“回妻家是违背传统,被人笑话的。”河南信阳人刘先生也认为,“妻子很明白,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但也有不同意的妻子,夫妻拌嘴也多因于此。“南方湿冷,咱北方人实在受不了,有一次去他家,两个‘小太阳’都不管用,最后冻得我去宾馆开房。”北方人彦女士说,今年她决定把丈夫的母亲接到北京过年。像彦女士一样,经过争执,干脆把双方老人接到北京过年的夫妻有19对。

还有争执不下的,决定“各回各家、各找各妈”,“此方法公平合理、操作方便,实在没啥好吵,是每对小两口居家必备原则之一。”结婚四年的戴女士幽默地说。

- 情景对话

●丈夫 徐先生 43岁 安徽巢湖人

●妻子 张女士 42岁 内蒙古人

徐先生:我不想因为这个问题一再强调,我家里的习俗年三十是守岁,作为男人年夜饭一定是要在家吃的。我姐姐是嫁“出门”的,她不能回家,而我作为儿子必须回家,这是传统。

张女士:现在什么年代了,还讲究这些封建迷信吗?况且我是独生女,平时我在北京工作不能够陪他们,可这是大年三十啊。

徐先生:……

张女士:那各回各家。

徐先生:……请你也要理解一下我好吗?结婚的男人如果不带媳妇回家,我爸妈会很没面子的。要不你叫我怎么跟我父母交代……

张女士:(哭)我一想到我爸妈两个冷冷清清对着电视的样子,我就心酸。去年除夕我都跟你回家了,你们全家人吃饭、团聚,看春晚笑的时候,你知道我偷偷抹眼泪吗?今年难道不能回我家吗?而且你家太冷太潮……

徐先生:我懒得理你。(对话现场据张女士口述)

- 个案

1 回妻娘家过年会被笑话

●讲述人 王先生 43岁 江苏邳州人 妻子 40岁 江苏人 结婚5年

今年是我和老婆结婚后第五次回家过年,票太难抢了,我们打算自己开车回家。

算一算,我在北京打拼了23年,每年都会回家过年。我还记得21年前,有一次因为工地太忙,大年三十我还在干活,到晚上活干完了特别想回家,跑到车站发现只有晚上十点的火车票了,还是站票,我都没犹豫就买下来了。

那时候火车很慢,还要转车,到家的时候已经是大年初二的早晨了。

顶着漫天的雪花,回到家门口见到父母,那个亲啊,完全没有在火车上挤两宿没有座的感觉。我一直是这个观念,年关的时候,在大城市呆着没意思,回家虽然辛苦,但会转化为回忆的幸福。

结婚后,我的想法比较传统。在我们那边,肯定是在夫家过年,夫唱妇随嘛,回妻家是违背传统,被人笑话的。其实我也愿意轮流去两家过年,不过即使去她家,她也不会同意的。

我跟老婆是同一个地方的,都在农村。在我们那儿,传统上来讲,男女结婚后绝对不可以回女方家过年的,就是你要去,女方家都不答应的。

不过,我们也会去娘家拜年,以前习俗是在初六之前,嫁出去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的,现在好多了,有的初二就开始走亲戚了。

2 因回家引争吵发现不合适

●讲述人 李小姐 32岁 辽宁人 前夫 40岁 广西人 结婚2年

去年十一,我们结束了两年的婚姻生活,十年的爱情长跑终究没能实现白头偕老的诺言。

他是广西人,我是辽宁人,我们在北京相识,相互依靠着走过8年,2011年回广西领证结婚。

恋爱的几年,我们都是各自回家过年,年后他会飞来辽宁找我,我们再一起回北京。

2011年农历年前,我父母早早就打来电话,说给我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还要一起商量要孩子的事儿。他却觉得,刚结婚,应该到他老家去,见见亲戚朋友,结婚领证时太匆忙,没能把亲戚一一拜访。

我是独生子女,如果我不回家,我父母只能自己呆在家过年,肯定觉得孤独,我都能想象到,他们一开冰箱看到满满的年货失落的样子,所以我坚持回家,但他不肯,最后,我们各自回家,年后他也没来找我。说实话,心里挺凉的。

虽然这不是造成我们离婚的直接原因,但从那时起,我更理解了恋爱和婚姻的区别,也就发现我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合适,后来,争吵越来越多,我们就分开了。

3 丈夫嫌折腾 主动放弃回家

●讲述人 毛女士 28岁 石家庄人 丈夫 28岁 广西人 结婚3年

今年我怀孕了,公公婆婆从老家来北京跟我们过年,就不回家了。

我俩就结婚第一年回他家呆了三四天,初二直接回了石家庄。那年除夕夜不太适应,因为南方人不看春晚,最后只有我自己一个人看,孤独寂寞冷的。而且他们家那边有发红包的习俗,少则1块多则100,看人给,但有好多不认识的人带着小孩来,就是领红包。我们取了5000块钱,一天就跟玩儿似的发完了。

再加上路费什么的,回趟他家得花一两万。后来他自己都折腾得够呛,主动跟我说以后过年回我家,十一再回他家。

今年我爸妈也想来北京看我,但是实在没地方住,加上我们两口子和他爸妈怎么着也得有个三居室,在北京太不现实。如果我爸妈过来的话还得去我哥哥家借住,太麻烦,就算了。

4 说好轮流过 丈夫却失约

●讲述人 严女士 30岁 河北人 丈夫 31岁 河北人 结婚3年

我和丈夫家在两个县城,但离得不远。结婚前,我们协商好一年回一家过年,第一年去的他家。

但是第二年轮到去我家时,他失约了。他跟我说可怜他父母,他娘跟他诉苦,说想他,让他回家。可实际上他家比我家人多多了,我就不同意,最后吵了一架,他自己回去了,我回我娘家。

虽然这样他家里人可能会笑话他媳妇不在家过除夕,我也还有个未婚的妹妹可以在家过年,但是我也不能不管我自己父母吧。

以后就没再提过,除夕各回各家,有时春节最后两三天他回来找我。

我觉得我俩现在这样挺好的,有的时候就是传统害死人。

5 去年跑5161公里 今年全家旅行

●讲述人 胡小姐 30岁 湖北孝感人 丈夫 31岁 齐齐哈尔人 结婚2年

5161公里,这是我们去年在春节假期奔波的里程数。北京—齐齐哈尔—孝感—北京。我们跨越了半个中国。

我和他结婚两年,都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去年除夕,是我们新婚后的第一个春节。为了照顾两家亲人,我们从北京先北上,再南下,最后回京上班。这个看似周到的计划,充满了颠簸。飞机,火车,汽车……一周之内,我们花费了许多时间在路上。

先回东北,但是因为车票紧俏,我们没有买到。无奈之下,只能从票贩子手里花高于票面价值200元的价格买了两张。从哈尔滨南下到武汉的火车路途太远,我们用了3500元买了两张机票。到了武汉后,再换乘汽车到我的家乡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

然而回京的高铁,没有二等座,我们花了1600多买了一等座。算下来,回家仅路费就花了近6000块钱。

累吗?肯定是累的。但是过年,不在乎在哪里,就是想与亲人团聚。今年,我们不想再重蹈去年的覆辙。和两家人商量后,我们决定一起去海南。机票和花费比去年高出许多。但是一年辛苦,也是为能和家人团聚,享受假期。

- 声音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家人团圆是过年过节最重要的事,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为了发展选择在大城市工作,父母平时见不到孩子,希望能和孩子一起过年。孩子们都想回家尽孝心,陪伴父母,难免会有争执,最好的办法是夫妻俩协商解决,争取在过年期间能回两家都看看,除夕在婆家,初三回娘家,两家的老人都能照顾到。

相比之下,如果夫妻是同一个地方的,过年不用两个城市来回跑,矛盾就会小一些,如果是南北方结合的,夫妻俩的年就会过得比较累。但为了尽孝心,跑跑也值得,这样满足夫妻俩回家的心理,也能照顾老人的期待与渴望。如果两家实在太远,夫妻俩一年去一家或接老人一起过年也是可行的办法。

如何缓和这种矛盾,除了相互协商、相互包容和理解,并无更好的办法。择偶时也可以考虑找和自己一个地方的,但这不是唯一因素,还是感情第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

A06版-A07版/统筹/新京报记者/刘洋

采写/新京报记者/刘洋 李禹潼 何光 李丹丹 黄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