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定义“欧洲”?

19.08.2022  10:33

  欧洲的教训警示世人:

  若不能重构更平等、更合理、

  更具代表性的秩序

  持久和平和长期繁荣终将化为泡影

  在英国读书时,有段时间拿着一篇论述欧洲中心主义(Eurocentrism)的论文四处“跑会”。先是一些英国会议——英国人是自以为“欧洲中心”的,因而从未有人质疑我的用词。后来在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提问环节,前排一位波兰学者立刻站起来:“你总说‘欧洲中心主义’,我听着并不舒服。波兰从未成为这种‘中心’的一部分。我想你应该说‘少数国家代表的西方中心主义’,而欧洲多数国家同样是这种‘中心主义’的受害者。

  自此我留意到:英、法、德学者习用“欧洲中心主义”;而讲授欧盟法的荷兰教授,向我解释芬兰长期游离于北约体系之外以“避免被代表”的芬兰学者,都不谈“欧洲中心主义”。

  在他们看来,“欧洲”是一个不断被重塑的观念,塑造者是极少数大国。被塑造的“欧洲”最终作用于现实政治,产生一系列荒谬的问题。俄罗斯学者问:“欧洲秩序不是本应包括俄罗斯吗?排除俄罗斯的‘欧洲’是完整的欧洲吗?‘和俄罗斯对话’为什么变成了一种选择题?”长期居留法国的加拿大学者问:“你不觉得现在是4000万法国人的选举决定了7亿欧洲人的命运吗?

  “被代表者”终究不会沉默。荷兰从欧盟创始成员变成反对一系列德法主导政策的“新汉萨同盟”和“节俭四国”的领袖;曾对欧盟寄予厚望的波罗的海三国形成事实上的“欧盟内同盟”;北欧国家为捍卫自己的利益而在参加欧盟、北约峰会前先在内部“统一声音”;波兰和匈牙利缔结避免被欧盟内部制裁的“攻防同盟”……

  当欧洲少数大国及其领导人不再是多边秩序的“共识建设者”而是“主导者”,德法之外,当“欧陆第三国”意大利和其他欧洲国家都被迫在既有多边框架内结成不同的“团团伙伙”,这样的“欧洲”怎可能不面临重构?

  上期封面报道探讨“欧洲”时,事实上聚焦于柏林、巴黎和伦敦,这是现实的反映。欧洲破裂的责任不应归咎于同样“被代表”的普通民众,这几年和所谓主要大国的“欧洲精英”接触时,我常感觉到他们的文化背景及视野局限造成了“不自觉的中心主义”和“忍不住的关怀”。因此而受害的国家和多边秩序远不限于欧洲大陆。而欧洲的教训警示世人:若不能重构更平等、更合理、更具代表性的秩序,持久和平和长期繁荣终将化为泡影。

  发于2022.8.22总第1057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记者:曹然(caoran@chinanews.com.cn)

责任编辑:王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