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村子没产业、村民没技能,这样的地方咋脱贫?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的看老乡系列节目,我们要去四川凉山看一看。火普村是四川大凉山深处的一个小村落,这里属于高寒山区,海拔将近三千米,很多年来,村子里的情况是,一方面因为气候条件不好,种植业发展不起来,村民们都很穷;另外一方面,村里的闲人又很多,因为山高路远,出去打工的人很少,很多人甚至一辈子就没走出过大山。年轻人待在村里,守着个穷窝,却没有方向,不知道可以怎样来脱贫致富。兜里没钱还互相攀比,婚丧嫁娶还大操大办,搞得负债累累。五年前,从外头来的第一书记马天,刚到火普村,心就凉了半截。
马天是凉山州广播电视台的一名职工,2015年7月被派往火普村当驻村第一书记,刚到火普村他就有点后悔了。
五年了,马天用手机拍摄了很多自己在火普村的工作生活,有随手的记录,也有点滴的思考。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理解五年前马天的那种心情,那时候的火普村,真的是穷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四川凉山州位于四川和云南交界的莽莽大山之中,是被列入“三区三州”的深度贫困地区,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火普村就在这大山的深处,交通闭塞。
交通不便,种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可即使能卖出去,也不值钱。
因为山大沟深,路途遥远,全村700多人,外出打工的不到30人,很多村民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加上产业单一,2014年,火普村贫困发生率高达34.8%。
想赚钱,就要发展产业,可是马天走访了很多村民之后心凉了。
2016年,当地政府为火普村实施易地搬迁,在距离原来村子不远处的开阔地带建起了新村。马天和村干部们试种的草莓和香菇,也有了进展。
试种应该说是成功的,但种香菇附加值太小,不划算,高山草莓卖相不好,也卖不出好价钱。村干部们把自己的想法和困难汇报给县乡两级政府,在地方政府帮助下火普村建起了试验大棚。
一边自己试着选品种,找市场,一边请专家教授种植技术,两年下来,火普村新的种植产业初具规模,种出来的特色产品也越来越值钱。
在政府产业扶贫资金的帮助下,火普村还利用村周边的高山草地发展高山养殖,引进了新的肉牛品种,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
随着政府部门扶贫力度加大,火普村的路修通了,产业也有了发展的方向,但此时还有一个问题难以解决。
发展种养殖项目,并不需要多少人手,全村还有很多青壮年劳动力没有事干。愿意学什么就教什么,能做得来什么就培训什么,政府部门组织了大量的职业技能培训。
到2019年年底,火普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9500元,从收入上来说已经全部脱贫。虽然从2017年开始,村民住上了新房子,口袋里开始有了钱,可生活还是过得不怎么样。我们注意到在马天的视频里,专门记录了一面小镜子,这一面小镜子对村民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一面小镜子,并不是什么奢侈品,过去,并不是村民买不起,而是不需要。
自家卫生都搞不好,就不要说公共卫生了,一个脏乱差的新村,想改变要从每一户人家的一点一滴入手很难。而且村民的物质生活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可是长久以来养成的陋习却一时难以改变。
没有钱,要攀比,有了钱,更会攀比,不改变村民的观念,村民即使口袋里有了钱,一次婚丧嫁娶就可能会囊空如洗、负债累累。
火普村办起了道德银行、基金超市,订立了村规民约,把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写得清清楚楚,做得好的还有奖励。每个月,驻村工作队员都会在村民家进行入户检查,并根据村规民约的条款给各家各户评分,每得到一分,就可以兑换一块钱,到年底,获得积分前十名的村民家庭还会得到洗衣机、热水器等奖励。
把过去婚丧嫁娶的攀比心理,引导到文明行为的互相学习竞争上,让村民的精神面貌、村里的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那些陈规陋习再也没了生存的土壤。
过去的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现在已经变得越来越美,甚至还吸引了不少的游客。
责任编辑:张建利 SN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