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 修路先行——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研究院援建马尔康市乡村道路工作纪实

16.03.2017  03:32

6人、14天、18个贫困村和7个乡的村道和通乡公路;20人,60余天,265公里道路、33座桥梁,一整套完整的设计方案……西南交通大学设计院有限公司的设计人员们翻山越岭、走村串户,奋战在扶贫一线,克服重重困难,为马尔康市乡村道路的建设默默地奉献着。

受以重任,义不容辞赴高原

地处青藏高原南缘的马尔康市,是集“老、少、边、穷、病、灾”于一体的贫困地区,也是《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确定的“四大片区”中的高原藏区片区县之一。全市幅员面积6639平方公里,辖11乡3镇105个行政村,居住着藏、羌、回、汉等15个民族,共5.8万人,贫困村29个、贫困户844户2949人。而马尔康市广大的农村地区,还没通上水泥路,有的地方甚至不通路。“行路难”不仅影响着当地群众的出行,更制约着当地的发展。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学校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安排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马尔康市乡村道路进行道路规划和既有线路提升改造。

2016年4月3日,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研究院派出相关路桥设计人员到马尔康市现场进行勘察。马尔康市地处高原,海拔在2180米至5301米之间。高原反应给初次来到高原进行高强度工作的设计人员们来了个“下马威”。此次项目的负责人张洋说:“很多人到了当地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症状。但是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没有时间休息和调整,到了当地就立即投入了工作。


困难重重,撸起袖子迎挑战

在以往的设计中,设计人员都是根据已有的地形、地貌、河流水文、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资料按照相关的国家标准进行设计。而这次到了马尔康,他们对面的却是“一片空白”。当地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缺少设计所需的原始资料。“我们只能从头做起,现场踏勘、测量以及各种资料的收集,都是我们自己做的。”张洋介绍到。没有资料,就自己测;没有仪器,就自己扛。在两周的时间里,设计人员们扛着笨重的仪器,翻山越岭。现场踏勘的范围达到了18个贫困村和7个乡的村道和通乡公路,共涉及道路长度约265公里和桥梁33座。

造价与设计标准的平衡控制是设计人员遇到的又一问题。马尔康市乡村公路的建设资金一部分来源于扶贫基金拨款,另一部分则有当地出资,对造价有严格的要求。再加上当地地质灾害频发,每到汛期桥梁水毁严重。国家对于农村路桥的设计,没有制定相应国家规范。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控制造价的前提下,设计出质量过硬的桥梁和道路。本着对当地负责、对群众负责的态度,设计人员们因地制宜,针对很多实际问题,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历时两个多月,前后共20余人参与,交大设计院圆满完成了对本项目的规划设计和预算的编制,项目已开始施工。


饮水思源,一心一意为学校

除了对乡村道路规划和既有线路提升改造,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还参与到学校扶贫督导的工作当中。他们进村入户,走进每个贫困户家中,坐到每个贫困户的板凳上:“家里现在有几口人?”“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家里的基本情况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他们的调查内容。同时,他们也对各贫困村的贫困户分布、现有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扶持等情况进行了细致调研。

忌空谈,干实事,解决实际问题”,学校的扶贫工作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充分肯定。“不论是这次的扶贫工作,还是其他的任务,只要学校需要,我们一定竭尽全力去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尽一份力。”赵世春院长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