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记者直击——中尼震区医疗队生死救援
29.04.2015 10:07
本文来源: 人民医院
4月28日,距离中尼边境地震发生已有四天。在西藏日喀则灾区,来自各方的救援人员仍在竭尽全力抢救生命;在尼泊尔的重灾区,中国的医疗救援队给当地人民带去了生的希望。请看健康报记者从一线获得的消息。
当地时间4月27日晚上20时(与国内时差2个多小时),尼泊尔中西区杜力克市一个小山坳内,中国政府医疗队营地由发电机供电的“月球灯”发出明亮的光,照亮了医疗队员深红色的外衣。下午14时,医疗队一路跋涉到达这里,随后迅速搭建起帐篷医院,并完成对等候伤员的检伤分诊工作。夜晚降临,气温骤降,疲惫的队员各自拿到一份应急自热米饭,米饭冒出的热气在灯光中结成了一团团白雾。
本报记者 叶龙杰 特约记者 杨建英 发自尼泊尔
尼泊尔——
把最好的帐篷留给伤员
医疗队携带了13吨的援助物资,抵达营地后,全靠人力一点点地从卡车上卸下来,然后依次通过医疗队队员、尼泊尔军方人员组成的长蛇阵,运往山坡上的空地。这个山坡从下往上,依次分为三层,第一层是道路中间的小广场,第二层是一片100多平方米的坡地,第三层在山丘顶上,被选定为中国政府医疗队的大本营。
“第三层的面积较大,可以划分为两个区域,分别作为伤员的住院区和医疗队员生活和后勤保障的场所。”中国政府医疗队队员、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主任胡卫建长期参与自然灾害医学救援工作,对帐篷医院选址有着丰富的经验。在他看来,第一层属于黄金地带,帐篷医院的对外门诊、检验检查科室的帐篷将设置在这里,“在第二层搭建的帐篷将作为药品库及手术室。”
胡卫建说,考虑到尼泊尔多山的地形及缺乏电器设施的条件,医疗队此次没有携带大的充气式帐篷,取而代之的是普通的支架式帐篷,“搭建这种帐篷难度不小,然而也是当前能够提供的最适合的应急设施。”
临近天黑,7顶帐篷在营地矗立起来,将优先用作门诊室、手术室、检查室、药房等。“将最好的帐篷提供给地震伤员,而我们晚上将住在更小的单人帐篷内休息。”胡卫建说,由于收治的伤员很多,已经紧急从国内调运20顶帐篷过来,以便给伤员提供更好的住院条件。
检诊伤员争分夺秒
在山坡第三层的空地上,当地政府设置了临时地震伤员安置点。这个安置点由各种防雨布及挂毯搭建,地上铺了一层防潮垫,上面人挨人躺着等待救治的老幼妇孺等各色伤员。
“这些伤员刚刚从附近的加德满都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运送过来。”尼泊尔军队的军医Bhuju告诉记者,这家医院位于中国政府医疗队营地2公里之外,目前的收治能力已不能满足需求。“得知中国政府医疗队到来,我们便赶紧将一些受伤较轻的伤员转运过来,目前在这里候诊的伤员已经有70多人。”
尽管一夜未眠、旅途劳顿,医疗队队员并未休息,赶紧找出腕带,分成两组投入对伤员的检伤分诊工作中。“这种腕带共有4种颜色,绿色的代表轻伤,黄色的较为重一些,红色的为重伤,黑色的则表示死亡。”医疗队队员、四川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医生陈锋介绍,“用便携式扫码器一扫腕带,就能将伤员与信息系统内的信息对应起来,尤其适合在国外识别伤员。”
在临时安置点内,陈锋跪在地上用膝盖挤出一块“立足之地”,依次对每名伤员进行全面检诊。面对一个哇哇啼哭的小女孩,陈锋从头到脚轻触每个疑似受伤的部位,通过翻译向女孩母亲了解伤情,最后轻轻拿起鞋子给女孩穿上。“绿色腕带。”陈锋对身后面的同事说,“等明天X线机安装好了,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
据统计,抵达杜力克市当天,中国政府医疗队在营地共对76名伤员进行了全面检诊,初步掌握了这些伤员的医疗需求。
6个小时的急速工作,就是一场救治生命的速度赛跑。“第二天我们除了将收治更多的伤员外,还需解决饮食保障、饮用水等方面的问题。”在晚饭后召开的医疗队会议上,队长杜波说,“我们代表着中国政府的形象。对于今后的救治工作,既要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更要时刻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帮助更多的伤病员。”
本文来源: 人民医院
29.04.2015 10:07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