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风采】卓越因勤奋而生 ---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卞军博士

03.03.2015  21:22
         寒冷的冬日,难得一见的阳光透过窗户静静洒在他的身上。他身穿黑色夹克,戴着黑色眼镜,随手拿着下节课要用的资料,坐在阳光下,温文尔雅。这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材料工程系主任卞军博士。
  卞军1979年出生于云南楚雄。勤奋踏实的他,在2001年从海南大学本科毕业时,赢得了湛江一家企业的青睐,找到了一份好工作。然而在工作期间,由于本科知识的局限,他深感继续深造的必要。2003年,他毅然返回母校读研,2006年,又一鼓作气考赴中山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2009年,卞军博士毕业时将目光投向了西华,成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名教师,主授《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化学》、《复合材料学》、《塑料成型工艺》、《橡胶加工原理》等课程。
带着“产品”去上课
  “叮叮叮叮……”伴着上课铃响,卞博士兜里揣着U盘,手中拿着一个塑料水杯,腋下还夹着一叠课堂资料,大步流星地走进了教室。
  “同学们请看我手中的水杯,想一想,这是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你认为这个小小的水杯是如何加工制造的呢?
  “它的加工过程是怎样的?温度如何控制,压力是多少,用的是哪种添加剂,添加顺序及比例又是什么?
  “你喜欢这个产品吗?它还有什么改进方法没有?
  在卞博士的课堂上,学生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提问。他用连环发问的方式打开学生的思维匣子,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增强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上课老师要带着问题去,带上形象的产品,将抽象的知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例,学生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学才会事半功倍。” 卞博士指着手中的教具说道。
  同样,在他的研究生课程《中英文科技论文写作》中,这种教学方法也得到了体现。采访时,他手里拿着的正是为这堂课准备的论文资料。“这是我自己的一篇SCI论文,我用这个为例,向同学们介绍论文从初稿到出版的整个过程,例如怎样修改,如何把握细节,给出版社写信交流的技巧等。”在卞博士看来,比起教材的理论,这样的授课方式来得更直接有效。
  如果说“产品教学法”是卞博士的杀手锏,那么“Topic教学法”则是他的家常菜。课堂上他给学生布置一个话题,给学生一个月的准备时间,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并且在讲台上的学生还要准备回答其他同学的现场提问。这样一来,没有哪个学生敢“偷工减料”。
  然而,如今课堂教学得心应手的他也曾有过“暗黑史”。“刚开始走上讲台时,我真的是战战兢兢,生怕出一点问题,没有经验,上课也很生涩。”谈起教学经历与心得,卞博士非常感激学院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他充分利用学院为教师提供的平台,主动借阅老教师的教学资料,并经常听课取经,经过观摩校级示范课程,不断打磨,终才渐臻佳境。
  据悉,明年9月,卞博士将带着他指导的学生团队征战PMC全国高分子大赛。五年时间过去了,卞博士从一名不敢与学生沟通的老师,到暗自发力,不断改进,再至带领学生一起战斗,这一路,低调而华丽。
 卓越因勤奋而生
  卞博士主研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和导电、导热功能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方向,在来到西华的5年时间,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主持校级及其以上科研项目7项,并有授权发明专利1项。2013年,他获得学校科研突出贡献奖,成功入选西华大学首批青年学者培养计划。
  卓越因勤奋而生,一系列的成功绝不是空中楼阁平地而起。在他看来,“做科研一定要舍得花时间,不能浮躁,还要牢牢抓住每次学习进步的机会。
  2012年至2013年,卞博士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公派赴美国阿克伦大学高分子材料学院做访问学者。这次美国之行,对他影响深远。他的留学导师是一名60余岁的老教授,虽然已不再年轻,却时刻精神矍铄。“他太勤奋认真了,研究热情极其高,自己动手做实验。为了一个实验数据,他要反复验证很多次,经常在研究室里工作到深夜,搭折叠床过夜。”不知疲惫的钻研敬业态度令卞博士折服。
  给他深刻影响的还有阿克伦大学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这些学生受导师们追求卓越精神的影响,做研究做学问很踏实,写出的论文立意高,有深度。“我想这种氛围不仅是西华,也是多数高校所需要的。严谨的学术态度、无私的钻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效仿。”此次出国访学的经历,让他受益匪浅。他说自己的科研视野更加开阔,学术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学术态度也更加严谨,在学术研究领域方面亦更能紧跟国际前沿。
  “作为西华大学材料学院的一员,我特别感谢学院领导多年来给我的关怀、支持和帮助,感谢学校给老师提供众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作为青年学者培养计划的一员,今后将更加努力,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中,为学院的学科建设、为西华的发展做出微薄的贡献。”说起未来的规划,卞博士充满自信与期待。午后的阳光依旧静静的,而他最后亲切而又少许羞涩的微笑,暖暖的。

 

卞军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