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各部门在“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进一步明晰思路

27.06.2018  15:53
  深入基层调研,反复核实数据,不断完善报告……近段时间,省环保厅《成都平原地区大气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课题调研组成员格外忙碌,“希望尽快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效”。

  在不断升温的“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中,我省各地各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为指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突出问题导向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出谋划策。活动过程中,一个共同的认识愈发明晰:必须加快补齐生态短板,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四川篇章。

  找准问题 持续推进绿色发展

  今年1-5月,我省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1.9天,同比减少3.3天,其中成都、乐山、眉山、自贡减少幅度较大,“四川蓝”越来越多。

  水环境质量也在持续好转。1-5月,我省87个国考断面中,优良水质断面71个,同比上升9.2个百分点。今年1-5月,沱江流域优良水体比例从6.25%提升至56.25%,水质明显变好。

  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良好态势,但成效并不稳固,部分地区面临着一些突出环境问题。比如,全省仍有15个市环境空气质量年均值未全面达标;岷江、沱江流域19条重点支流中的江安河、釜溪河、球溪河等长期处于劣V类水质。

  各地各部门在调研中形成共识: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任。要进一步找准问题短板和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思路办法和政策举措,坚决推动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乐山市在讨论中分析并明确,要常态化办好“环保曝光台”,对群众关心的环保问题进行及时曝光、挂牌督办、跟踪报道,形成立体化监督体系。打破部门职能界限和行政区划壁垒,建立健全环境联合执法监督、规划环评会商、流域水环境协同保护等工作机制,形成污染联防联治、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泸州是长江出川的最后一道关口,当地重点研究从严把控环境准入,大力推进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从建立项目环评审批与规划环评、现有项目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联动机制入手,加快改善沱江等流域水环境质量,确保长江出川断面水质安全。

  省财政厅提出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对岷江、沱江、嘉陵江断面水质实施严格考核。推动沱江流域10市建立跨市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长效保护机制。

  深入调研 打好污染防治“八大战役

  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关键,特别是扎实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攻坚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战等“八大战役”。

  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杨斌平认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八大战役”是我省结合中央精神和四川实际,对突出环境问题的一次分解量化,充分体现了我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坚定决心。

  5月28日至29日,省环保厅总工程师赵乐晨领队赴北京调研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学习、借鉴北京机动车污染防治先进经验,以结合自身实际再加工,加快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等技术装备的应用,打好蓝天保卫战。

  目前,我省已着手制定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以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三大区域为重点,强化联防联控,持续实施减排、抑尘、压煤、治车、控秸“五大工程”,全力破解大气环境突出问题。

  打好碧水保卫战,省水利厅在学习讨论中提出,要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沱江、岷江流域和嘉陵江、渠江、涪江部分支流为重点,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大力实施流域污染综合治理,力争优良水体大幅提升,为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实现重点流域水质根本性改善打下坚实基础。

  省住建厅调研明确,坚决打好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将开展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市政排水管网不配套、部分老城区仍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等问题,针对国家挂牌督办的99个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巩固已完成整治的项目治理成效,加大未完成整治项目推进力度,既实现黑臭水体整治“初见成效”的近期目标,又实现“长制久清”的持久目标。

  省林业厅则提出,全方位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行动,加大退耕还林力度,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立健全国家公园政策制度体系,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区负面清单,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和荒漠生态治理行动,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0%,国土绿化覆盖率达到7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5%。

  转型升级 优化绿色发展空间格局

  目前,通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我省经济结构实现了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2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2%,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节能环保装备产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650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018亿元,清洁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8.7%,比2013年提高10.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8个百分点。

  不过,我省绿色发展空间格局还需优化。省环保厅调研发现,盆地腹部区集聚了全省50%以上的人口和85%的GDP,部分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不合理,城镇规模、产业布局、内部功能等局部失调,部分城市存在“城中厂、厂中城”问题,特别是沱江、岷江等流域沿岸分布着大量耗能高、污染大的重化工企业。

  如何破题?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在讨论学习中明确,大力发展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解决结构性污染和布局性环境风险,不再审批建设5万千瓦以下的小水电,除在建项目外,严禁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园区,严控中上游沿岸地区新建化工项目。

  5月底,我省启动环保督察“回头看”,督察发现,一些市县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绿色发展理念认识不深、能力不强、行动不实,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要求重视不够,部分企业环保守法意识淡薄,重企业经济效益、轻环境保护工作的现象较为突出。

  针对上述现象,省环保厅提出,建立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导向的目标考核体系,用好通报、约谈、限批、追责等手段,对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倒逼责任落实。同时,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强化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管,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两法衔接”,抓紧整合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执法队伍,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记者 殷鹏)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6月25日,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成都召开。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6月25日,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成都召开。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二〇一八年六月十六日)   良好生态环境是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省人大常委会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赴广元检查
  优化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人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