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生育”30年来首次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消失啥意思
“完善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配套政策。”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了关于计划生育的表述。这是30年来,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只字未提“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首次见于197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称计划生育很重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并且要争取在三年内把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百分之一以下。
到1984年,《报告》中都表示要厉行计划生育政策,并总结称人口控制已取得成效。1985年与1986年,计划生育未在《报告》中提出。1987年,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的口号再次喊了回来。此后较多年份与环保、卫生工作合并表述。
1990年后《报告》里提出农村与流动人口成为计划生育工作重点。
2006年《报告》首次提出“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2008年到2012年均表示要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 2013年,提出适应我国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动趋势。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称要坚持不动摇,却在两年间从改革变为消失,是否预示着人口政策改革的大门正在逐渐打开?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建新告诉新浪《新闻极客》:“今年没专门把计划生育提出来,是在弱化过去那套控制和管理的计生理念。所谓的配套政策,应该针对不同目标人群,让她们愿意生、敢生、能生。”同时也说明高层对我国人口问题认识的转变。
报告中称“发展的不竭力量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李建新认为是对我国人口要素积极正面的肯定,“以前无论直接还是间接都默认人口多是负担,这段论述是转变。现在说9亿劳动力都是存量,但更重要的是开源,多生。”但何时完全取消生育限制还有待于社会各界的进一步推动。
但在8日下午国家卫计委就“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称,中国是人口大国,2015年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3.75亿人。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对比较紧张,这些条件、这些国情没有根本的变化,所以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还要长期坚持。
至于什么时候全面放开,没有时间表。“国策要坚持,生育政策会根据每一个阶段人口发展的趋势来进行科学的研判,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做出生育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李斌表示。
“数量不是大问题,结构失衡才是症结所在”“数量不是大问题,结构失衡才是症结所在”
《新闻极客》: 1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全年出生人口总数为1655万人,你说没想到出生如此“不争气”,远未达到预期,预期是多少?
李建新: 2014年1月,单独二孩陆续放开,到2015年年初正好一年,卫计委对外发布的数据是2014年出生人口1687万,比2013年增加47万。他们说这是符合预期。有学者包括卫计委预测,虽然是1月1日落地,但各个地方修改条例先后不一,所以有计划生育的人拖到下一年了。当时预计2015年政策作用就会显现了,至少会比2014年多生出一百万。
但2015年全年出生人口是1655万还比上年减少了32万。这完全和卫计委的预计背道而驰,绝对是遇冷。按理说,至少增加一点,事实上根本没有。
官方曾多次给出预测,我一直认为存在高估。因为官方一直是在控制人口的思想下调整政策,总认为数量在我国还是头等大问题,其实结构失衡才是中国人口当下的主要问题,比如少子老龄化和性别结构失衡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因为这种错误认识,所以对人口形势会有错误判断,包括两孩政策,还是在控制数量指导思想下的政策。假如对中国的人口形势、人口问题有清晰正确的认识,要追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就应该把结构放在首位。认识变了这个政策就不是这么出台了,就应该即刻废除,全面放开。
《新闻极客》: 很大一部分人都觉得中国人口很多。
李建新: 没错。从1979年到1980年过渡到独生子女政策以后,认识就已经发生变化了,几代人都被洗脑了。从小就告诉你,中国人口众多是个问题、是个负担、是负面的,所以带着这个先见,任何时候比如到景点去旅游,去地铁,被堵车了,脑海里第一个反应就是中国人口多,不会朝别的方面去考虑。
这是经验导致的,大家对数量的敏感程度远比对结构高。结构相对抽象,通常不比较看不出来。比如说,回家过年,突然发现小孩变少了,上面都是老一辈的多,这是感受到的结构失衡确实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了。一般民众,常说经验中的东西,和学术中的研究不一样是正常的。但作为国家政策制定者,应该看到全局,意识到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严格计生是导致三千万剩男的最大因素严格计生是导致三千万剩男的最大因素
《新闻极客》: 关于性别比,1994年以来,出生的人口性别比始终在115以上,2004年达到最高峰是121.2。这次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性别比数据是113,似乎让很多学者感到惊讶。要回到103到107这个范围需要多长时间?
李建新: 出生性别比偏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过去说经济因素如需要男劳动力、社会保障因素如养儿防老、观念因素如重男轻女等,当然还有计划生育。我认为主要因素就是计划生育,一胎政策导致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
出生性别比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偏离了,就是独生子女政策开始实施几年后,加上后来B超技术的普及,性别选择成本大大降低。
出生性别比不正常是因为人为干预的,是政策干预的结果。现在二孩政策还是有影响,包括有些个案说,现在生二胎的不少都是奔着生儿子去的,还会做出一些选择,所以有可能受政策影响出生性别比会出现局部或短期反弹。不过,一旦政策全部放开以后,应该很快会恢复到正常的区间里。
《新闻极客》: 计生时期大量女婴被引产,也是导致性别比巨大的一个原因,现在又出现农村的娶妻难,你怎么看?
李建新: 我曾经发表过剩女小问题,剩男大问题的观点,剩男是庞大的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婚配期有一定的年龄段,无论男女,20岁到30岁都是最佳婚配期。
目前进入婚配年龄的是80后、90后这部分人,但出生性别比从80年代中期就开始偏离正常值,一直到现在,在婚配人群中,都是男多女少,所以才有三千万剩男这么一个结果。
社会上婚配大部分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就是社会经济地位相当的人相匹配,还有一种类型是所谓传统的男高女低型,女高男低是少数。这种阶梯性的婚配,最后剩下的就主要是欠发达特别是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的那部分男性群体,数量非常庞大。他们是潜在的可能的不稳定群体。
对于这些弱势群体来说,婚姻也是他们的基本需求。如果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实现不了,就可能产生许多新的社会问题。
“追求人口均衡发展,就得彻底放开政策”“追求人口均衡发展,就得彻底放开政策”
《新闻极客》: 现在全面放开二孩了,依旧面临低生育率的问题,有人认为这个政策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李建新: 实际是形势逼得不得不放,官方之前也不是一点没看到结构问题。放开后没达到预期,所以才说形式大于内容。做的还不够彻底,要想追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就应该彻底放开。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在2016年2月第二届全国社会保障学术大会发言中说,我国已婚人群实际生育子女数远低于生育意愿,家庭压力巨大。未来,国家将构建家庭发展支持体系,解决育龄夫妇想生不敢生的问题。 从这个发言中可以看到,有关部门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实际上很多人是想生,因为现实问题却不敢生、不能生,比如说抚养成本大。所以说要建立家庭支持系统。入托难,找保姆难,包括年轻女性选择生育,可能再就业的发展机会就没有了。国家需要出台一系列辅助政策,使她想生且敢生。
这些政策当然是越快(落地)越好。一旦发现(二孩)遇冷后,相关部门不能再事事被动。比如今年大家预测二孩政策放开,目标(可生育)人群是9000万,但50%都是40岁及以上的高龄产妇了,那就要有些配套措施,卫计委至少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
80后、90后的观念已经变了,不再是多生,多子多福,而是不生、少生。50后、60后、70后在生育观念上也许是相近的,但以80后为界,就是一个转折点。
政策全面放开也不会有反弹,就是因为承担这个政策的主体是80后、90后,乃至今后的00后这些新生代,他们观念发生变化了,而我们考虑问题还是沿用以前的思路。
《新闻极客》: 要制造有利于生育或者调整人口结构的社会环境到底有多难?
李建新: 需要个综合措施,包括观念,从有想生的意愿到现实中能生,要创造很多有利条件,这需要各个部门的努力。如果我们国家能认识到当下这是一个大问题,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措施。
还是先把政策彻底放开,连同附带条件,全部推倒。要变管理、控制为服务,创造一个促使生孩子的环境。过去我们都是营造少生不生的政策环境。
社会、医疗保障这方面可能要投入比较多。所谓敢不敢生孩子,实际上是从抚养成本开始,物质、时间,包括孕妇的产假,入托、上学这些方面,都应给予相应的(保障)。
《新闻极客》: 在政策没有跟上的这段时间内,出现的人口结构和社会问题怎么解决?
李建新: 结构问题是积累型的。从独生子女政策开始实施,就等于埋下定时炸弹了,现在结构问题显现严重是叠加在一起了。比如说少子老龄化是表现在年龄结构上的,剩男剩女是表现在性别结构上的,年龄性别结构失衡叠加在一起,很多问题是更加严峻且积重难返,因此不可能只靠政策调整就能把这些题解决。
之前实行的计生政策我们称之为U型方案,后果就是错失了放开的最好良机。而生育水平一旦完成了转变,就很难再回升可逆了。
现在做调整也需要一个过程,人口政策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有滞后性。
下一步就是要继续积极推动。现在所有结构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政策也还没有到位。当下要做的,是即刻废除现行计生政策,加快建立多种保障制度,让已经落地的政策有效地发挥出来。
(新闻极客 巴芮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