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解周小川所说不追求过多流动性

22.01.2015  12:11
核心提示:  周小川不追求过多流动性:如何正解   一句话引来万千解读,撩拨市场神经。中国央行[微博]行长周小川又一次成为舆论焦点。

  周小川“不追求过多流动性”:如何正解

  一句话引来万千解读,撩拨市场神经。中国央行[微博]行长周小川又一次成为舆论焦点。

  北京时间1月21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年会上,周小川出席“波动性:新常态”分论坛并发言。他在回答主持人关于中国股市的提问时表示,中国央行希望货币政策保持稳定,而不追求经济中有过多流动性。

  在当天A股任性暴涨的背景下,这段表态再度引发媒体关注。该发言一时间被部分媒体理解为,“央行无意释放过多流动性”,引得市场人士纷纷直呼“(小川行长)半夜到地球另一面释放利空,且等明日大盘再跌”的感慨。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参与了上述论坛,从周小川表述的上下文语境来看,他更多地在强调货币政策的维稳角色。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机构人士认为,很多媒体将周小川上述言论理解为“央行无意向市场注入过多流动性”失之偏颇。

  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微博]对本报记者表示,周小川此言“实事求是”。央行操作本来就是维持货币稳定,这也呼应了1月20日下午央行证实采取的加量续做中期借贷便利(MLF)的行为。

  根据当前的经济现状,按照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一般市场分析人士看来,央行仍然需要降准降息,甚至市场上已经开始有人开玩笑下注央行几时降息。

  民生证券宏观研究院研究员李奇霖认为,2015年会有两次降准、至少一次降息。

  不过,央行“打脸”已经成为宏观分析师成长过程中一个必然的过程,现在预测货币政策走向被认为是一项“高危”行为。

  “央行似乎已经对传统的降准降息不再感兴趣,陷在各种英文字母组成的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乐此不疲,但不管是结构性的宽松工具还是传统的降准降息,宽松政策是躲不过去的,否则没办法为经济改革换取时间和空间。”一位券商人士对本报记者吐槽。

  反周期操作和宏观审慎政策

  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年会正式议程的第一天是探寻基调的一天。各个分论坛都试图抛出相关领域里最受人关注的议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天也可以称为本届年会的中国日。北京时间1月22日凌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要发表特别致辞——“中国经济转型的全球影响”。此外,多名来自中国的政策制定者、经济学家和企业家也在21日亮相,成为至少多个分论坛上的嘉宾。

  在上述分论坛上,周小川首先指出,目前全球经济波动性有三个主要来源,分别是地缘政治危机、国际商品价格波动和各国宏观政策不协调导致的异常资本流动。

  关于中国央行采用何种方法应对波动性,周小川强调,中国央行的做法是反周期操作和宏观审慎政策,而不是政府干预。

  他在英文发言中说,中国经济目前确实有一些周期性调整的迹象,例如房地产市场就处于下行周期。对此,中国央行的方针是反周期的一些政策工具。

  他表示,虽然中国的货币政策并不针对房地产市场,但央行仍有为数不多的几种反周期工具可以缓和房地产市场下行的冲击。

  中国央行的主导目标依然是稳定货币,他解释说,只是由于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经常处于波动之中,所以央行更多地采用相机行事的反周期操作来稳定货币。这些操作自然会对股市有所影响,但由于是相机操作,并没有一定之规,因此股市应当更多地关注基本面。

  他说,中国央行希望货币政策保持稳定,而不追求经济中有过多流动性。但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是随时变动的,所以央行时而抽出流动性,时而注入流动性。

  李奇霖解释称:“周小川行长此言可以理解。”

  “过多的流动性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一方面是银行风险偏好回落,信用扩张在收缩,货币传导机制不畅,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依旧高企;另一方面是企业不愿意扩大再生产,货币宽松对实体经济的帮助有限,却增加人民币汇率和资产价格泡沫的压力。”他说,“前者增加了资本外流的压力,后者可能导致国企改革方案和注册制还未出台市场就已经偃旗息鼓。宽货币无助于经济企稳,经济高度依赖基建托举。”

  1月20日下午,央行证实续做2695亿元MLF,并新增500亿元,该消息被市场解读为央行进一步宽松的信号。

  国信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钟正生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不必对加量续做大做文章,只是央行平滑流动性的操作而已。央行特强调,此次加量续做旨在“继续发挥中期借贷便利的结构性引导功能,强化正向激励作用,同时也为应对春节前的流动性季节性波动,促进货币市场平稳运行”。

  各国央行行长对反周期政策也持有不同意见,央行是否负有反周期管理的职责?有人认为有,有人认为没有。因为还有其他的政策目标,比如结构问题、劳动力市场问题、增长率过低问题等等。

  “我同意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的看法,货币政策是为了给其他政策争取空间,让其他政策能够发挥更好的效果。”周小川说。

  对中国经济持有乐观态度

  市场关注货币政策取向的背后是对中国经济的聚焦。

  在回答《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提问时,周小川谈到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看法。他说,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基本上还是稳定的、相对较高速度的增长,他个人对此还是持有乐观态度的。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7.4%,这一增速同年初目标基本吻合。

  从中长期来看,周小川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处于新常态,也就是既有各种增长模式的效果都趋于微弱、环境日益不友好的、不得不进行改革的一种状态。

  他举的一个例子也表现了这位央行行长对经济转型必要性的自觉体认。他说,虽然目前的超低油价对中国这个油气消费大国有利,但是从结构改革的角度来看,低廉的能源价格也会抑制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成长。

  此外,他还回答了有关央行是否应当就货币政策做更多的公众沟通的问题。他认为,在常态下,货币政策往往符合经济学家和市场的普遍预期,这时的公众沟通当然可以比较宽松。但是在酝酿政策转向时,央行的任何考虑都是极度敏感的信息,关系到对预期的管理,因此不宜释放过多的信息以免造成干扰。

  周小川还提到,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金融体系还比较孤立于外部世界,但是如今联系已经越来越紧密了。包括沪港通和银行间市场的一些新政策,使得中国的金融体系日益向外部世界开放,也更容易受到外来金融风险的传染。

  在21日早晨的另一场分论坛“增长新情境”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副总裁朱民和SOHO中国联合创始人、CEO张欣[微博]分别就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障碍发表了他们的看法。

  朱民称,去年中国经济的确增长得更慢了,但同时却增长得更好了。消费的贡献超越投资,服务业的贡献超越制造业。中国的结构调整是看得见的,结构调整期间增长率下降并不是坏事。此外,朱民也提到了中国发动的反腐败风暴,有利于建立更清廉、稳定的市场环境,对长期的增长是很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