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农业突出问题种业须走在前面
□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 张延秋
我国农业已进入千年之变的格局,依靠自给自足实现“不愁吃穿”的年代已经过去。当前我国种业仍然面临不少问题,不仅仅是同质化、套牌、品种杂等问题,更有科研院所、种子企业能不能适应与保障农业提出的新要求的问题。主要问题可以总结为三个“不”:
一是产品结构不平衡。市场需求和农产品的供给出现了偏差,出现了国家粮食入库,进口粮食入市的局面,产品结构不能很好适应市场的需求。
二是产业之间不协调。我们所生产的农产品,大多是原始初级产品,用于加工增值的产品不多,一二三产融合不够。
三是农业发展不可持续。在农业生产中用水强度增大,肥料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要解决这三个当前我国农业最为突出的问题,种业必须要走在最前面,没有种业的改变,农业的总体改革改变将会非常困难。
因此,当前我国种业的关键任务是:
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需要。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种业要先行。我们的品种不应该仅仅是农民喜欢种植的品种,更需要同时考虑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育种的目标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消费者需要的品种,选择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的品种。核心是提高品质,要提高加工企业对品种特性的要求,扩大作物种类,大力开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现阶段,我国种业对特色作物关注度还远远不够,粮食作物要去产能,提高质量,补短板,就是要提高经济作物、特色作物的占有率,以此来淘汰同质化严重、科技含量低的种子企业,实现优胜劣汰。
适应农业绿色发展的需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护、产品安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我们育种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要求是,在粮食总生产能力不降低的情况下,更加突出对抗逆、抗病、资源高效利用,适应机械化种植和收获品种的选育。
适应农业发展可持续的需要。过去,我们种业竞争力不高,因为高投入、高成本,导致低效益。必须改变过去以产量为唯一目标的奖励补贴政策,改为以生态为导向的奖补政策,实施绿色补贴。品种要想适应国家制定的绿色标准,必须依靠分子育种技术来实现,而不能仅凭过去的经验育种来完成,需要将分子育种与传统育种结合起来。
种业创新一方面是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是机制创新。机制创新就是产学研协同发展,要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集合起来,将上游基础研究的技术应用于企业。创新力是否够强,关键要看能否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要通过上下游整合,推进产、学、研协作良种攻关,以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基础,构建具有中国种业特色的创新体系。
同时更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总体来讲,现在的种子市场管理,无论是打假、打击套牌、还是种子检测等方面都有所规范,进一步完善了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种子法》已明确规定可以把分子检测技术作为评判种子真实性的法律依据,农业部正在制定从SSR分子检测到SNP分子检测的标准体系,进一步维护良好的产业发展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