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机构改革要有基层意识

13.05.2014  10:39

改革进入攻坚期,发展进入关键期,社会矛盾进入多发期,基层面临的考验会越来越多,基层政府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调整现有的公务员编制配置,给予基层更多倾斜,是应当且可行的举措。

据媒体报道,《第三轮改革——中国改革报告2014》5月11日发布,报告主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陈剑建议压缩政府层级,从五级政府向四级政府过渡,这样既能压缩行政成本,又能提高工作效率。

政府层级过多的确会导致国家行政成本高企、企业赋税繁重。近年来,不时有学者提议压缩政府层级,推行“省管县”制度。这样做是否可行,眼下时机是否成熟,可以进一步讨论。不过,这种改革提议所倡导的扁平化管理模式,以及压缩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主张,至少是当今行政机构改革的应有追求。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目前的行政结构是“漏斗型”的。这主要表现在,中央和省市级机构设置完备、人员配置整齐,越往下编制配置越不完整,到县乡两级,编制缺口普遍,只不过是差多差少的问题。一些基层政府部门一人身肩多岗;一套班子担负多项职能。有的地方,一间办公室门口墙上挂着大大小小十几块牌子,令人唏嘘。上面负责制定方案、对口“督导检查”的人员阵容强大,下面负责具体落实的人员常常东挪西凑,“千条线”穿向“一根针”,如此,许多政策的善意难免不在基层卡壳。

理想的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式,乃至扁平式的。这就要求基层办事人员编制完备、能力更强、效率更高。问题是,在以往的几轮行政机构改革中,被压缩和精简的大多是基层岗位。上面的编制越来越多,基层的编制越来越少,据新华社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一些县市的一些政府部门已10年没有增加编制,有的甚至出现公务员断层危机。压缩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当然要精兵简政。但是,并不是说人越少越好。一些任务繁重、编制缺口较大的基层政府部门,恰恰需要适当增加编制、补充人手。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趋势下,中央把部分行政审批权下放给地方,许多省市又把行政权力下放到县乡,县乡两级最基层,不可能再往下放,必须切实承担具体事务。这样下来,人手不够的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把五级政府压缩成四级,或者最终变成三级,牵涉面广、事关重大,即便可行也很难一蹴而就。但是,调整现有的公务员编制配置,在人力资源上给予基层更多倾斜,却是应当且可行的举措。

再美好的制度设计,再贴心的惠民政策,都要依靠基层落实。改革进入攻坚期,发展进入关键期,社会矛盾进入多发期,基层面临的考验会越来越多,基层政府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漏斗型”的行政结构亟待变革,新的结构亟待确立,改革正当其时。什么时候改、如何改、改成什么样,需要我们一起寻找答案。李思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