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融入“一带一路”成都密集发声 “成都造”飞出国门
四川南骏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职工在流水生产线上总装农用车辆。本报记者 吴传明摄(资料图片)
四川仟坤集团鑫坤机械重型车间工人在生产风机轮毂。寇元林 摄(视觉四川)
□本报记者 蒋君芳
“成都造”飞出国门
刚刚落下帷幕的2017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上,欧洲不少国家与成都擦出了合作火花。5月12日,北欧最大创投平台Slush,将今年芬兰全球创新创业大会的中国首次活动放在了成都高新区举行。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流动的不只是商品,更是资金、技术、人才、文化等。在这场规模宏大的“流动”中,不仅有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和平台在成都落地,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成都更是主动融入、密集发声。
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白俄罗斯中白工业园生产的超级电容,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只需充电6分钟,即可运行20公里。还在厂房建设期,公司就已接到了白俄罗斯方面的订单。
融入“一带一路”,“成都造”纷纷以高新技术为翼,飞出国门。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算得上是“先行者”。2014年,该公司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投资5000万美元建立的现代化制药厂投产运行,填补了哈萨克斯坦医药生产领域的技术空白。
除了海外投资建厂,一些成都企业还继续拓展“融入”的模式和领域。
今年3月,位于成都高新区的海特集团与摩洛哥王国丹吉尔省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计划合作共建“穆罕默德六世丹吉尔科技城”项目,搭建中资企业在摩洛哥的国际产能合作平台。
发挥在现代农业上的优势,四川友豪恒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南南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在非洲乌干达投资建设了中乌农业合作产业园,目前项目正处于一期建设阶段。
据统计,去年成都全市新增备案境外投资企业149家,同比增长52%。
热情拥抱“来客”
越来越多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企业,把成都当作融入“一带一路”的首选地。以欧盟为例,截至目前欧盟主要国家在蓉企业达420家,到位资金38亿美元,在蓉落户的欧盟国家世界500强企业达80家。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平台在成都落地。5月10日,“中国—欧洲中心”项目在成都正式启动运行。该项目由欧盟项目创新中心具体运作,致力于打造成为中国西部与欧洲进行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对于成都来说,热情拥抱“来客”,是主动融入“一带一路”的另一种姿态。
去年,中德创新产业合作核心园区在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揭牌,随后,成都市正式设立了10亿元的“中德创新产业合作”产业引导基金,旨在为德国企业来蓉投资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全方位深化“融入”
刚刚结束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各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融入”将进入一个更深阶段。
机遇在前,布局也需加快。去年,成都制定出台五年行动计划,提出将深入实施“全球布局”“产能合作”“跨国成长”“丝路开拓”“平台构筑”“保驾护航”六大行动,加快推动企业“走出去”,全面提升成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合作水平。到2018年底,成都市将建成境外经贸合作园区10个;重大投资合作项目达到100个;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总额突破100亿美元。
这场“行动计划”已有实际呼应。今年,成都启动了“成都造·全球行”活动。不久前,首站走进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现场签约订单交易额约800万欧元,意向性订单超3800万欧元。今年,这场“全球行”还将走进柬埔寨、印度、斯里兰卡等几十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