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花儿开在藏区群众心田——四川省深入实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综述
13.01.2014 20:38
本文来源: 民族事务委员会
一切为了藏区群众的冷暖,一切为了藏区群众过上现代文明的幸福生活。自2009年以来,四川省在藏区组织实施以“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9+3’免费教育计划和卫生事业发展计划”为主要内容的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切实解决了藏区群众的实际困难,推动了藏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新家园 新生活
经过多年发展,四川省藏区百姓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
2008年9月底,省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藏区发展和民生问题,决定实施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暨帐篷新生活行动,并于2009年2月19日启动。按照规划,用4年时间,在29个牧区县规划建设1409个定居点,从根本上改善藏区牧区10万户48万未定居和仅有简易固定住所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与此同时,在定居区配套建设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发展与牧民定居生活相适应的教育、卫生事业,在全省藏区牧区实现“家家有固定房、户户有新帐篷、村村有活动中心”。
省委、省政府一开始就定下高标准: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村落规划水平、民居设计水平。多为群众想一点、想周到一点,在为牧民设计的新型帐篷内,配备了折叠床、钢炉、奶渣晒垫、马夹凳、牛奶分离器、太阳能照明等九件套生活用品。牧民定居点选址坚持“三靠”(靠近县乡公路、靠近集镇、靠近县城)原则,统一规划,为定居牧民集中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及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
民生优先、民生为本,各级党委、政府大量调研、专题研究,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加快推进,自上而下形成了统筹推进的合力。截至今年7月底,已完成定居房94248户,占总体规划的95%,定居点公共配套设施的完善提升正加紧进行。
为配合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而推出的藏区卫生事业发展计划,旨在提高藏区的卫生水平,其措施主要是在每个定居点设1个村卫生室,配备1至2名村医;巩固和完善“新农合”,把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100元;实施“万名医师支援藏区农村卫生工程”和“城市中高级人员服务藏区基层工程”;积极扶持藏药发展等。
四川省将大骨节病和包虫病这两种地方病的防治纳入富民安康工程中,安排专项经费,进行多部门协作综合防治,使两种地方病在当地的发病率大大下降。在色达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杨波说:“黑白B超对包虫病的正确识别率大概只达到90%,而现在有了彩超仪以后,对包虫病的正确识别率可以达到99.9%。”
截至今年7月,藏区卫生事业发展计划到位资金20多亿元,新农合参保人员已达160多万人,1400名乡村医生接受培训,藏区乡镇卫生院实现全覆盖,村卫生室覆盖率达70%以上。
如今走进藏区,居住条件的改善最直观。红原县安曲乡下哈拉玛村,家家修起了100多平方米的藏式风格的新房。漂亮的木质生态围栏、宽敞的院落,使人感觉仿佛身处欧洲的别墅区,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藏式客厅里,电视机、冰箱、打奶机等电器一应俱全。
二、新技能 新梦想
住进新居,看病不愁的藏区群众,对未来有着更多的期许。2009年9月,经过半年的试点,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启动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在国家9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藏区初高中毕业生提供3年免费职业教育。在2009-2013年期间,计划每年招收1万名学生,送到内地职业学校免费接受3年中职教育,并通过多种渠道帮助他们就业。
23岁的泽仁邓珠来自甘孜州雅江县瓦多乡,是内江市第一职业中学2009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生。泽仁邓珠就读以来,苦练本领,在2010年内江市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获得汽车维修基本技能一等奖。如今,泽仁邓珠已经与内江同创工程机械厂签订了劳动合同,成为正式员工。截至今年7月15日,首届2009级藏区“9+3”毕业生中,已就业人数为7318人,另有584人参军,362人升学,初次就业率在97%以上。
“9+3”免费教育计划,点燃了藏区孩子成才的梦想,也点燃了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梦想。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能创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带领藏区实现繁荣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提升了牧民脱贫致富的能力。
居有定所,还意味着更大的生产发展空间,更多的致富门路。松潘县山巴乡上磨村利用东靠九黄机场、南连川主寺镇的地理优势,将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与精品旅游村建设进行统筹部署,确立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随着现代文明观念进一步传播,社会事业与经济协调发展,藏区群众正迎来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本文来源: 民族事务委员会
13.01.2014 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