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蔡方鹿:我曾是一名光荣的铁道兵
十载耕耘硕果累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专访2012—2014年度学校优秀党员蔡方鹿
初见蔡方鹿,他头发花白,目光炯炯,时光的年轮爬上了他的眼角,但他的脸庞仍然轮廓清晰。记者到时,他正在整理书籍,言谈温和,和蔼地招呼我们坐下,没有带给人丝毫的距离感。
政治教育学院教授蔡方鹿1976年毕业于我校中文系,从2004年回到母校工作以来,已历十载光阴。蔡方鹿教学工作成果显著,科研方面,有8年被评为文科“科研十佳”,其中7次进入“五佳”。两次获得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其中《中国经学与宋明理学研究》入选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4年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奖”中的“国学成果奖”。
精于学术 注重交流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业精于勤荒于嬉,蔡方鹿的“精”是对学术研究真诚、坚持的态度和严谨科学的精神。他说,自己常在学校图书馆、藏书室里忘记了时间,常在自家的书堆里翻翻凿凿,很多书都被翻得泛黄甚至起了毛边。每当他读到书中精彩处,灵感闪现时,都会拿出纸笔,提笔疾书,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精于学术,还注重交流,学术应似活源之水,交流互动必不可少。蔡方鹿坚持将学术研究的“精”与“活”相结合。他回忆到,在他先后策划举办的4次国际学术会议和多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中,为了使会议顺利进行,他先后多次奔走于北京、上海、新加坡等多地,筹备会议、邀请专家,他都亲力亲为,一丝不苟。他认为,这样的平台搭建不仅有利于学术交流本身产生碰撞和火花,而且有利于师大的学生们打开眼界,交流学习。蔡方鹿身边的同事和学生回忆到,去年,纪念张栻诞辰880周年“张栻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论坛在我校召开,蔡方鹿积极奔走联系专家学者,安排论坛日程和举办地点,。“他经常忙得连饭点都错过了!” “论坛活动内容丰富,多场专题讲座都让我们受益匪浅。”学生们说。
求真务实 磨炼意志
师者,以传道授业为本,学术研究亦需薪火相传。蔡方鹿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导学生求真、把学问做扎实。有一次有一个研究生把论文用电子邮件发送给蔡方鹿,请他指导。谁知见到蔡方鹿时,他把论文打印出来了好几稿,每一稿上批注都写得密密麻麻。他对照着每一稿的批注,一字一句地带领学生对比各版典籍和写法,指导学生进行修改。他在课堂上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讲,做学问要能把心沉下来,要能坐得冷板凳,仔细查阅资料、扎扎实实做调查。在2012—2014年,蔡方鹿指导的研究生有3名获得国家奖学金。2010年,他的学生陈欣雨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一年硕士毕业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该专业博士生,获得教育部学术新人奖。
从2009年至今,蔡方鹿连续6年在暑假期间带领学生重走成昆铁路,共计40余人次。蔡方鹿说:“作为一名教师,我带领学生缅怀为修筑成昆铁路而牺牲的铁道兵烈士,是想引导学生们继承和发扬铁道兵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让他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培养不怕困难的坚强品质。”在采访中,蔡方鹿的学生们谈到:“重走成昆铁路,我们也遇到过很多困难。有同学在路上崴了脚,我们就搀扶着他继续往前走。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当年铁道兵修筑铁路时的不易和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团结奉献的精神,这些品质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在后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以他们的精神为标杆,不断鞭策自己,提高自己。”蔡方鹿也曾是铁道兵的一员,他带领学生们重走成昆铁路的事迹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导演刘洪浩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四川省省长魏宏的好评。他说:“重走成昆铁路是想让学生们学会在优越的环境里仍保持奋发有为的劲头,磨炼他们的意志。”
爱生孝亲 不忘使命
蔡方鹿经常主动关心、爱护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学习。有学生生病,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仅为生病的学生捐款,还鼓励学生要勇敢地同疾病作斗争。蔡方鹿还经常主动出资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在蔡方鹿心中,保证患病和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是他身为人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当有学生在科学研究、论文发表等问题上遇到困难时,蔡方鹿会欣然提供帮助,他说:“我只是做了我力所能及也义不容辞的事情,为了学生学好知识、顺利成长,将来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我做这些都是值得的。”
蔡方鹿在完成这些工作的同时,还要照顾90高龄身患肺癌住院的父亲,白天晚上经常到医院守候,以尽孝道。如此已有两年半的时间。
如今蔡方鹿已年逾六旬,仍然不忘使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奋斗着。十载耕耘硕果累累,他用自己扎实的工作和突出的成绩诠释了共产党员的“新四有”——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他在教学育人和科研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面对成绩和赞许,蔡方鹿说:“我只是力求从思想上、行动上做一名真正合格的共产党员,做一名为人民服务、对学生负责的好教师。纵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都是我应该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