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变废为宝 麦秆画开出“致富花”
16.08.2016 19:34
本文来源: 四川日报网
麦秆画作品《春》。 柏波供图
麦秆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在蓬溪县黄泥乡,这里的乡亲们,用看似无用的麦秆制作成了精美画作,让其变废为宝。
1949年出生的柏波,是蓬溪县麦秆画代表性传承人。他曾经用5120根麦秆,历经半年时间成功制作了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的麦秆画《共克时艰》,引起社会轰动。
这些看似简单普通的麦秆,是如何变成一幅幅精美的画作?
据记载,麦秆画是始于隋唐时代的宫廷工艺品。作为民间纯手工艺技术,麦秆画充分利用麦秆的自然光泽和材质特性,创作出的天地山川、花鸟虫鱼、人物风景等形象立体丰满、栩栩如生。
要制作一幅好的蓬溪麦秆画,创作者一般选择韧性较好的大麦麦秆,然后将麦秆通过蒸、煮、浸泡药水等程序处理。前期的原材料准备好后,接下来就是将需要制作的画作用蜡纸拓印下来,再进行麦秆画的创作。
由于制作工艺过于复杂,麦秆画的售价一般在千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上万元。2011年,蓬溪县黄泥乡成立了麦秆画专业合作社,由专合社负责人统一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并对作品统一销售。成立至今,黄泥乡麦秆画产业共带动了数百名周边留守妇女就业,实现了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欧欢 本报记者 袁敏 整理
本文来源: 四川日报网
16.08.2016 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