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畜牧总站发布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2015年监测报告

04.08.2016  10:35

  为及时掌握国家退牧还草工程进展情况,客观评价工程实施效果,2015年全国畜牧总站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以3S监测技术为主要手段,辅以地面调查,对新疆、宁夏、四川、甘肃、内蒙古5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17县(市、旗、团)2010年度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效果进行了遥感监测,并正式发布《国家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2015年监测报告》。

  配合全国畜牧总站的监测工作,四川草原工作总站、阿坝州草原站及马尔康市、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4县草原站等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了对我省2010年度退牧还草工程建设效果监测,历时20余天,共完成地面监测样地调查120个,样方调查数据360个。

  2015年全国畜牧总站监测报告显示,我省退牧还草工程禁牧区较2010年工程建设前植被盖度平均提高7个百分点,平均鲜草产量477.0公斤/亩,平均提高7.7%。休牧区较2010年工程建设前植被盖度平均提高4个百分点,平均鲜草产量488.2公斤/亩,平均提高4.1%。工程区内外对比,禁牧区草原植被盖度平均提高7.3个百分点,平均鲜草产量477.0公斤/亩,平均提高10.6%,高度平均增加28.2%。休牧区草原植被盖度平均提高4个百分点,平均鲜草产量488.2公斤/亩,平均提高5.3%,高度平均增加25.3%。

   一、马尔康县

  (一)工程实施前后植被状况

  2015年工程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和鲜草产量分别为75%、7143公斤/公顷,与2010年工程实施前相比,分别增加3.0个百分点和4.3%。其中,禁牧区2010年平均盖度和鲜草产量分别为67%、6480公斤/公顷,2015年分别为74%、6969公斤/公顷,2015年比2010年分别提高了7个百分点和7.5%;休牧区2010年平均盖度和鲜草产量分别为73%、7148公斤/公顷,2015年分别为78%、7391公斤/公顷,2015年比2010年分别提高了5个百分点和3.4%;两期草原植被盖度和鲜草产量空间分布见图1和图2 。

 

2010年8月                                           2015年8月

图1  工程实施前后马尔康县草原植被盖度

 

2010年8月                                           2015年8月

图2 工程实施前后马尔康县草原鲜草产量

   (二)工程区内外植被对比

   1、植被盖度变化。 禁牧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74%,休牧区78%,分别比非工程区高6和8个百分点。

   2、植被高度变化。 禁牧区草原植被平均高26.7厘米,休牧区25.9厘米,分别比非工程区高30.9%和27.0%。

   3、鲜草产量变化。 禁牧区草原平均鲜草产量6969.0公斤/公顷,休牧区7391.0公斤/公顷,分别比非工程区高10.2%和6.9%。

   4、牧草可食比例变化。 禁牧区牧草平均可食比例75%,休牧区79%,分别比非工程区高3个和7个百分点。

   二、阿坝县

  (一)工程实施前后植被状况

  2015年工程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和鲜草产量分别为79%、7572公斤/公顷,与2010年工程实施前相比,分别增加4.0个百分点和6.9%。其中,禁牧区2010年平均盖度和鲜草产量分别为70%、6650公斤/公顷,2015年分别为75%、7329公斤/公顷,2015年比2010年分别提高了5个百分点和10.2%;休牧区2010年平均盖度和鲜草产量分别为82.5%、7250公斤/公顷,2015年分别为84.0%、7617公斤/公顷,2015年比2010年分别提高了1.5个百分点和5.1%;两期草原植被盖度和鲜草产量空间分布见图3和图4 。

 

2010年8月                                           2015年8月

图3  工程实施前后阿坝县草原植被盖度

 

2010年8月                                            2015年8月

图4 工程实施前后阿坝县草原鲜草产量

   (二)工程区内外植被对比

   1、植被盖度变化。 禁牧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75%,休牧区84%,分别比非工程区高4和8个百分点。

   2、植被高度变化。 禁牧区草原植被平均高度28.4厘米,休牧区25.9厘米,分别比非工程区高38.5%和26.3%。

   3、鲜草产量变化。 禁牧区草原平均鲜草产量7329.0公斤/公顷,休牧区7617.0公斤/公顷,分别比非工程区高10.6%和5.3%。

   4、牧草可食比例变化。 禁牧区牧草平均可食比例76%,休牧区80%,分别比非工程区高4个和8个百分点。

   三、若尔盖县

  (一)工程实施前后植被状况

  2015年工程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和鲜草产量分别为78%、6794公斤/公顷,与2010年工程实施前相比,分别增加6个百分点和5.2%。其中,禁牧区2010年平均盖度和鲜草产量分别为72%、6225公斤/公顷,2015年分别为81%、6628公斤/公顷,2015年比2010年分别提高了10个百分点和6.5%;休牧区2015年平均盖度和鲜草产量分别为75%、7073公斤/公顷,2010年分别为72%、6688公斤/公顷,2015年比2010年分别提高了3个百分点和4.5%;两期草原植被盖度和鲜草产量空间分布见图5和图6 。

 

2010年8月                                            2015年8月

图5  工程实施前后若尔盖县草原植被盖度

 

2010年8月                                           2015年8月

图6 工程实施前后若尔盖县草原鲜草产量

   (二)工程区内外植被对比

   1、植被盖度变化。 禁牧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81%,休牧区75%,分别比非工程区高9和4个百分点。

   2、植被高度变化。 禁牧区草原植被平均高度22.3厘米,休牧区24.2厘米,分别比非工程区高16.8%和26.7%。

   3、鲜草产量变化。 禁牧区草原平均鲜草产量6628公斤/公顷,休牧区7073公斤/公顷,分别比非工程区高8.5%和4.5%。

   4、牧草可食比例变化。 禁牧区牧草平均可食比例78%,休牧区80%,分别比非工程区高4个和5个百分点。

   四、红原县

  (一)工程实施前后植被状况

  2015年工程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和鲜草产量分别为79%、7452公斤/公顷,与2010年工程实施前相比,分别增加3.0个百分点和4.7%。其中,禁牧区2010年平均盖度和鲜草产量分别为74%、7229公斤/公顷,2015年分别为80%、7694公斤/公顷,2015年比2010年分别提高了7个百分点和6.4%;休牧区2010年平均盖度和鲜草产量分别为68%、7068公斤/公顷,2015年分别为77%、7216公斤/公顷,2015年比2010年分别提高了9个百分点和2.1%;两期草原植被盖度和鲜草产量空间分布见图7和图8 。

 

2010年8月                                           2015年8月

图7  工程实施前后红原县草原植被盖度

 

2010年8月                                           2015年8月

图8 工程实施前后红原县草原鲜草产量

   (二)工程区内外植被对比

   1、植被盖度变化。 禁牧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80%,休牧区77%,分别比非工程区高10和6个百分点。

   2、植被高度变化。 禁牧区草原植被平均高度31.8厘米,休牧区30.4厘米,分别比非工程区高26.7%和21.1%。

   3、鲜草产量变化。 禁牧区草原平均鲜草产量7694.0公斤/公顷,休牧区7216.0公斤/公顷,分别比非工程区高13.1%和4.6%。

   4、牧草可食比例变化。 禁牧区牧草平均可食比例78%,休牧区81%,分别比非工程区高7个和10个百分点。

  监测结果表明,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减轻了草原放牧压力,项目区草原生态明显好转,项目区植被盖度、高度、鲜草产量等明显提高,土壤状况改善,植被得到了明显恢复,生态效益显著提高,草原生态系统呈良性发展。

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

2016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