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羊有了“身份证” “互联网+”改造传统畜牧业
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11日电(记者陈磊、王靖)“出生地: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伊利勒特嘎查;性别:母;品种:乌珠穆沁羊;身份证号……”近日,记者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浩特市的一家餐厅,用手机随意扫取一袋锡林郭勒羊肉外包装上的二维码,没想到整只羊的详细信息竟全部弹了出来。
“二维码里的信息可不是简单堆砌,里面的文章大着哩!”锡林郭勒盟经信委信息化推进科科长韩学慧说。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中部,拥有18万平方公里优质的天然牧场,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其中羊类占主要畜种的90%左右。锡盟羊肉以肉质鲜美,多汁不膻,营养价值高,纯天然、无污染而享誉内蒙古乃至全国。部分肉类产品远销俄罗斯、日本等国。
为发挥优势,加快建设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统一打造“锡林郭勒羊肉”品牌,锡林郭勒盟于2013年启动了锡林郭勒羊肉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该项目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以及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肉羊养殖、屠宰加工、精加工、物流配送、销售五个环节信息在追溯体系综合服务平台上的互联互通。
“工作人员会为羔羊佩戴一个“身份证”——含电子芯片的耳标,并通过专业手持仪实时上传草原羊的相关信息至追溯体系综合服务平台。这样一来,从出生到餐桌,草原羊的成长、检疫和加工都会有据可查,并以二维码的方式展示给消费者。”锡林浩特市农牧业局副局长宗天宇介绍说。
据了解,2015年,锡林郭勒盟的7个旗市20户企业开展了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目前已有近4万只羔羊成功佩戴耳标,相关信息的录入和上传工作也在同步进行中。
初夏的锡林郭勒草原已开始全面返青,羊群中一个个黄色的耳标好似草原上盛开的黄花,格外醒目。就是因为这一个个耳标,草原羊的身份和价格大为不同。“2014年,我有500只羔羊佩戴了黄色耳标,每只羊都有了电子身份证。全程证明了我的羊是纯放牧无公害绿色羊,这让我多收入了近1万块。”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乌力吉德力格尔嘎查牧民司荣军说。今年,司荣军依旧为500只羔羊佩戴了耳标,对于增加收入,他深信不疑。
依照锡林郭勒盟的相关规定,肉类加工企业在收购牧民佩戴耳标的羊时,按胴体每公斤至少高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收购,这项保护性政策提高了牧民收入,调动了牧民的积极性。据了解,2014年的锡林郭勒羊肉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工作直接带动牧民增收900多万元。
锡林郭勒羊肉全产业链追溯体系试点工作也为企业带来了效益。锡林郭勒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第一批试点加工企业,于2013年对4万只可追溯体系羊进行了精深加工,依赖优质的肉类取得了明显的销售优势。2014年,企业将加工量增加到了7万只,占全年加工量的近三分之一。
“羊肉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有效打击和防范市场上各类假冒羊肉和劣质羊肉,保护和培育好‘锡林郭勒羊肉’品牌,增加牧民的收入。”宗天宇说。
据宗天宇介绍,近年来,不时有不法商贩冒用锡林郭勒羊肉的牌子以次充好,消费者又无从辨别,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而且严重影响了锡林郭勒羊肉品牌建设,追溯体系建设可有效遏制这种行为。
韩学慧认为,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生态效益也十分明显。“与其他盟市的育肥羊相比,锡林郭勒自然放养羊的肉价优势不明显,很多牧民只能靠多养羊来增加收入,草场负荷不断加大。有了‘身份证’的帮助,自然放养羊的肉价上涨,很多牧民抛弃了通过盲目扩大养殖规模来增加收入的养殖方式。”
内蒙古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说:“转方式、调结构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由之路。锡林郭勒盟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加速绿色畜产品生产和加工业转型升级,这样会为地区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提供更多的活力,激发更大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