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蝇盯了有缝“蛋”
据媒体报道,河南省烟草局司机王某某,利用长期接近领导所形成的密切关系,促成领导拍板做出购买大楼的决定,并在交易成功后从中获取500万元的巨额贿款。日前,王某因利用影响力受贿罪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7年。
这一案例使领导司机这个特殊群体引发众人关注,据来自河南省高院的消息,该司机的“领导”--河南省烟草专卖局原局长郑建民,此前也因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有媒体报道称,一些专车司机凭借其为领导服务的特殊身份,逐渐分享部分权力资源,领导司机变成了“司机领导”,开始参与甚至主导某些腐败犯罪,成为一种新的腐败群体。
二、特殊的身份,特殊的群体
现实生活中,领导的专车司机早已经是特定化的一个群体了。坊间将他们比作为领导的“服务员、导游员、代收员、情报员与保密员”。一份调研统计显示,部分公车使用有三个“三分之一”:办公事三分之一、干部及亲属私用三分之一、司机私用三分之一。因为服务过程的“公私不分”,和作为拥有权力的领导“身边人”这一特殊的身份,近些年专车司机参与腐败或者单独腐败的案例并不鲜见。
==媒体报道过的领导司机腐败案件==
==媒体报道过的领导、司机共同犯罪案例==
三、司机“有疾”,源于领导“有病”
宰相家人七品官。某种意义上,作为领导身边的红人“司机”,有时就像领导的“家人”一样,领导要依赖司机做很多事情,包括领导的家事。领导一些关系也需要司机帮助打点,司机则责无旁贷帮助领导实现权力的延伸。
◎司机“有疾”源于领导“有病” 针对司机腐败现象,舆论普遍认为领导自身不正,给司机提供了腐败的土壤。新华社发文表示,是领导行为不端致公车司机“搭便车腐败”,每个贪污的司机背后都有一个腐败的领导。司机“有疾”,多半源于领导“有病”。
◎司机腐败是隐权力的一种 《山西晚报》发表评论指出,官员对于司机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清廉的官员,就有可能带出清廉的司机;相反腐败的官员,就会对司机形成不良的示范。司机权力只是隐权力的一种,司机腐败则是从属性腐败。官员腐败的皮之不存,公车司机腐败又毛将焉附?
◎享受特权成为部分领导的习惯 用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徐焕东教授的话说,部分官员把公车视为享受工具和权力象征。的确,这么多年来,享受公车特权已经成为了部分领导干部的习惯,因而对于公车改革也缺乏原动力,甚至想出对策抵制抵消中央指令。
受到信任的领导司机所分享的部分权力资源(来源:《新京报》)
四、防司机腐败,须约束干部权力
领导干部放任自己的言行,导致专车司机摇身变为司机领导,既参与腐败又自我腐败,贪腐违纪现象由此增多,其影响不可小觑。约束干部权力,加大对司机的监管,加强司法腐败治理,已经成为舆论普遍的共识。
如何遏制公车司机腐败的舆论倾向(抽样:307条)
◎对领导权力实行有效监管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认为“领导身边人腐败的核心问题是权力腐败。” 因此,遏制司机腐败,必须对领导权力进行有效监管和控制。网友“梁三石”也发表评论指出,要打造牢牢关住权力的制度笼子,从源头上保障领导的清正廉洁
◎尽量不要设专职司机 有媒体评论建议,尽量不要设专职司机,专职秘书等一些容易产生权力“代理人”的岗位。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与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辉认为,由于部分专职司机和领导关系密切,甚至建立了人身依附关系,也建议尽量不要设专职司机。
◎加快公车改革的步伐 众多网友呼吁加快公车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直接铲除司机腐败的土壤。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公车改革有着双重意义,从经济层面上看,减少了政府支出,减少了“公车腐败”,最根本的是直接铲除司机腐败的土壤。
五、舆情点评
据媒体统计,去年9月至今年5月底,在违反八项规定的案件类型中,“违规配备使用公车”占4851起,高居首位。
随着腐败的蔓延和反腐败的深入,领导司机作为领导“身边人”,已经成为一个特殊、敏感、备受舆论诟病的群体。这个属于特殊工种和敏感岗位的职业人,虽然无职无权,却会因为领导和司机一方或双方的某些问题,和领导建立起一种特殊密切的关系,并凭借领导的权力及威望,享有到相当的“特权”。甚至很多领导司机利用自己的特色身份,既扮演“贪腐掮客”的角色,又顺手牵羊为自己谋利。舆论指,“拉大旗作虎皮”,正是“司机腐败”的显著特征。
从近些年媒体曝光的一系列公车司机腐败案件看,司机腐败现象已不仅是一个地区、几个部门的小范围内的个别现象,它已逐渐在权力腐败的圈子里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其参与犯案或与领导共同作案也成为当前腐败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
遏制公车司机腐败,从中央到地方也出台了不少政策。甚至,一些专家多次建议,要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大幅削减公车司机数量、严禁领导干部违规配备公车,以达到对公车司机腐败“釜底抽薪”的目的。研究车改问题已有10余年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和连续8年就公车改革提出议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均建议取消公车。竹立家甚至表示,公车就是特权腐败,没有商量余地。然而,我国历经20年间三次车改浪潮,从广东试点到全国的车改浪潮,最终的结果,用专家的话说,都输给了利益。因为“牵涉面广,触及利益多,关系到很多官员的面子和特权。”不难设想,特权意识和利益享受,正是阻碍着公车改革进程的根本原因。
说到底,司机“有病”,最需要“吃药”的还是领导。领导摆不正位置,权力才会外流、歪流和分流。腐败有了滋生的土壤,公车司机才能搭上权力的便车。正如新华社发文指出,每个贪污的司机背后都有一个腐败的领导。
正因为如此,舆论普遍认为,治理“司机腐败”不能头痛医头、脚疼医脚,而要通过制度建设,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权力制约,加快公车改革的步伐。只有规范了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淡化了公车的概念,让权力的“金蛋”没有了裂缝,才能切断公车司机腐败的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