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震区重建走出的“新路子” 

17.02.2015  13:00

        中新社雅安2月17日电 (记者 徐杨祎)不领一分钱的补助,却做着造福一方的好事——这是常年外出务工的白芸琨对在四川芦山地震重建中,村民自发组成的“自管委”的评价。

        “自管委”的前身是“自建委员会”,缘于芦山地震发生的当晚,村里几个壮年劳动力自发组成的夜间巡逻队。“抗震救灾时负责物资发放、治安巡逻等,重建的时候就转变为了‘自建委’。”“自管委员会”7名成员之一的柳华林向记者介绍说。

        “大到像村民搭建,小到哪家养了鸡,我们都要去管理、协调。”柳华林告诉记者,“自管委”,顾名思义就是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他和另外6名成员都是由居住在新村的81户人共同选出,柳华林扳着指头向记者细数“自建委”负责的工作——新村邻里矛盾调解、共有资金管理、消防安全、产业发展、土地调整、划定施工通道、确定房屋规划、房屋建设安全……。比如,在确定重建农房的布局时,村民们有着不同的需求,而房屋面积却是与家庭人数紧密相关的。“一户3人有一个标准,一户4人又是另一个标准,如果家家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修,新村不就乱了套了么?

        时隔数月,柳华林仍旧记得,自己穿行于各个工地间,不厌其烦地向村民们解释、协调。“但好在大家还是很支持工作的,基本上都能做通工作。”到去年10月中旬,角色转换为“自管委”委员后,柳华林的工作重心就变为了负责调解邻里矛盾,“不过现在那么好的日子,很少有需要我调解的事情了。

        白伙新村“自管委”只是芦山地震重建中,震区民众广泛、积极参与的一个缩影。在震中芦山县城,40个重建聚居点均成立了“自管委”,成员人数达到260余人。而整个震区的“自管委”数量达到了200多个。这是重建过程中,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民众积极参与灾后重建的有效创新。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雅安全市7.8万余户农房重建已全面完成;城房重建任务3.3万余套,完工率超过33%;教育和医疗卫生项目完工率均超过76%;全市重建项目完工率和累计完成投资率实现了“双过半”。

        对这一变化,雅安市重建办综合协调办主任曾伟感触颇多。“中央统筹指挥”,兼顾了地方想怎么干,有哪些需求,更结合当地的实际。“比如一个房子要先确定怎么修,然后才涉及到选址和设计。

        而“地方作为主体”,则实现了震区重建的综合布局,很好地衔接了每一个重建项目的规划。比如,规划新村聚居点时,就把产业发展规划和民众就近就业等问题也考虑进去了,“现在的新村聚居点,周边土地利用规划和道路规划等,是衔接得非常好。”曾伟说。

        曾伟亦认为,“群众广泛参与”,最大化地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不等不靠,这也是农房和农村基础设施建得快的原因之一。”曾伟说,震区民众普遍的想法就是:我要赶快把房子修起来,赶快把猕猴桃种下去,赶快挣钱。(完)